灯光暗去,音乐响起,泛黄的幕布上,或一众人物,或飞禽走兽,或奇妙景观,皮影道具在艺人们的操控下灵活舞动,随着一声声嘶吼、吟唱,观众被带入神奇的光影世界。近日,一场精彩绝伦的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在白俄罗斯上演。
7月初,环县道情皮影民间艺术团随同甘肃省庆阳市代表团访问白俄罗斯斯洛尼姆斯基区,在文化交流活动中为当地民众表演了极具东方神秘色彩的环县道情皮影戏。
演出现场,座无虚席、高潮迭起,观众被独特又神奇的表演深深吸引,热烈的掌声不断。表演结束后,白俄罗斯观众纷纷上台体验,与环县道情皮影戏艺人交流,为他们的精彩表演和高超技艺点赞,表达了对中国文化、对庆阳民俗文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喜爱。
许明堂是环县道情皮影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这次出国演出团队中的一员。演出前,他透过幕布的缝隙,看到台下坐满了观众。“这不是我第一次出国演出,但是看到那么多观众,我还是紧张、激动。表演结束后,观众迟迟不愿离去,听到他们热烈的掌声,我感受到了外国友人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喜欢。”许明堂说。
这是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团第20次出国演出。从1987年初次在意大利出访演出,到近年来多次亮相欧亚各国,环县道情皮影戏每一次的海外之旅,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传播。
皮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一口唱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环县道情皮影戏生动的写照。环县道情皮影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将“道情”与“皮影”相结合,以悠扬激越的道情为曲调,以精雕细刻的皮影为表演形式,走过了千年岁月。
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李锋介绍,目前,环县仍有40多家道情皮影戏班、300多名演出艺人、60多名雕刻艺人从事相关工作。
由于完整地保存了中国皮影艺术的原生态,并仍有许多戏班在坚持演出,2006年,环县道情皮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环县也被誉为“中国皮影之乡”。2011年,环县道情皮影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遗文化,大多面临传承的难题。近年来,环县启动实施了一系列皮影产业开发工程,还通过创办研究专刊、改编和创新剧目等方式,拓宽演出形式和演出市场,为保护传承非遗项目做出有效尝试。同时,通过道情皮影进课堂、常态化开展道情皮影演艺、成立道情皮影乡村自乐班等,让道情皮影艺人指导、传带,全力培养新的传承人,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四级传承人体系。
演绎皮影30多年,许明堂仍然坚持为环县大山深处的群众演出,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许明堂坦言,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走进皮影戏后台,研究和学习环县道情皮影,将这门古老的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也会想尽办法,不断创新表演形式,创作一些新的和时代接轨的剧目,让环县道情皮影戏走得更远、更好,让古老的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者:郑朝静 刘易萌 胡蕊 闫慧(甘肃省庆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