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学习“千万工程”,河南为何“首选”淮阳?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李忆宁
  • 作者:杨建国
  • 2024-07-18 22:26:59

5月20日,河南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豫南平原片区)现场会(下称现场会)在周口市淮阳区举行。

本次现场会,是今年河南首次举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省级”专题现场会。

学习“千万工程”,河南为何“首选”淮阳?为何需要片区化组团式推进?

7月15日,河南省淮阳区举行全区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大讲堂,与会专家作了专题报告。报告从全国、中部、平原片区三个不同层面,从全省四大片区、豫南片区内部以及周口全市三个不同范畴,共六个角度剖析“淮阳样本”的位置、关键和价值,并系统总结梳理“淮阳样本”,以及给出“淮阳样本”下一步全面升级的意见和建议。

为什么要片区化组团式?

学习“千万工程”,为什么要片区化组团式推进?

首先,片区化组团式是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千万工程”中,浙江基于全省农村区域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施策,一直是浙江推进“千万工程”的原则。

这其中,村落组团、片区联营的打法是关键,而这些打法背后,均是片区化开发的理念。

这方面,浙江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村落组团、片区组团、联盟、联合等发展模式,打破行政化思维限制,以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为主体,建立“利益均沾”的村庄资源开发机制,消除村与村之间的盲点,构建自然人文特色彰显的乡村新格局。

其次,这也是多省市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共同探索。

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基础之上,我国以山东、江苏等省为代表,在片区化组团式推进乡村建设上,分别探索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模式和路径。

比如省级层面,山东省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抓手,因村因地制宜,按群众需求“五个振兴”全要素推进,已启动建设省级示范片区224个,市县梯次建设片区1300余个,覆盖村庄1.5万个。

比如市级层面,江苏省苏州市在学习“千万工程”过程中,坚持树立片区规划理念,围绕农村“展现新形态、注入新要素、打造新载体”要求,鼓励统筹规划下的“片区联合”乡村经营,综合利用各方资源,促进区域内乡村风貌协调一致、整体提升,推动乡村建设从“分散试点”走向“集聚建设”的高级形态。

第三,从“淮阳样本”来看,片区化组团式是适合平原农区的乡村建设模式。

笔者认为,“淮阳样本”最大的作用,就是河南自己摸索、实践出来了一整套片区化组团式推进乡村建设的模式和路径。可以说,“淮阳样本”是代表着“千万工程”河南实践的新方法论,以片区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由小片到大片、由少片到多片,通过聚力打造一个个小微样板,最终实现全省全域乡村振兴,为“千万工程”河南实践提供路径选择。

为什么是淮阳?

今年河南首次举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省级”专题现场会,为什么选择淮阳?

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从基础资源禀赋上看,淮阳是传统平原农业大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大县,近年来建成高标准农田120.8万亩,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20亿斤,其中建成1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土地生产能力提升10%,每年粮食增产3000万斤以上。

与此同时,淮阳区提出“争当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如何统筹发展资源,推动城乡融合均衡发展,推进城乡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道命题是淮阳学习“千万工程”的必答题,也是关键题。

从特色产业发展上来看,淮阳区创新推进以县级主导产业园为龙头、乡级乡村振兴产业园为支撑、村级共富车间为网络的三级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把产业链条延伸至乡村两级,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打造乡村振兴强大引擎。

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上,淮阳区探索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在全省推广应用,走出一条适合平原农区“低成本、易管护、可持续、效果好”的生活污水治理之路。淮阳区被评为2023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当然,最关键的是,从乡村建设模式上来看,淮阳区探索出一条片区化组团式推进“田村一体”、“产村融合”的平原农区乡村建设新路子。

“淮阳样本”的内涵是什么?

近年来,淮阳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传统平原农业大区、全国产粮大县等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把县(区)域作为整体,以王店街道、刘振屯镇示范片区为引领,聚焦“田、村、产”三要素,将产业发展、乡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运管,组团式、片区化推进产村融合、田村一体,以片区“各美其美”、“三生融合”,拼出平原农区“良田美景”“美美与共”新画卷,走出一条粮稳、业强、民富、村美的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平原农区新路径。

这条新路径,主要包括四个逻辑内涵:

一是,在片区化组团式推进中实现系统集成、协同发展。

乡村建设是系统工程,既要有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有良好的人居环境、社会治理和文明乡风。

目前乡村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难题:

包括在资源统筹利用上,存在散、细碎、撒胡椒面、重复建设、资金投入效益低等现象;在乡村产业发展上,存在规模效应低、带动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能力差等难题;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着忽略生态环境改善、与村庄环境提升脱钩等现象。

想要破题解决,必须要整体谋划推进。

淮阳区把县(区)域作为整体,对县域系统进行“三生”统筹片区规划,通盘考虑人口城镇化、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和历史文化传承等情况,按照“连片抱团、均衡发展、联城带村”思路,以2—3个邻近乡镇为一个片区,将产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乡村建设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运管,建成产村融合、田村一体示范片区,全域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便利宜居的生活空间、秀美如画的生态空间,有力有效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该片区聚焦“田、村、产”三要素,以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为根本,因乡制宜、分村指导,围绕“产村融合、田村一体”思路,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园建设、乡村建设等项目内容一体规划、同步推进,实现了在项目建设上互相统筹,在基础设施上相互配套,在服务功能上相互使用。

片区推进、组团发展,让淮阳区乡村实现了由“单打独斗”向“协同发展”升级,既坚持“一盘棋”布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形成“1+1>2”的协同效应,也通过差异化落子,避免同质化竞争,从而系统破解乡村建设发展在均衡性、全面性等方面的难题。

二是,在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运管中实现资源共享、互补共生。

乡村建设中,有三个共性难题: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如何可持续?

以片区化组团式推进乡村建设为载体,淮阳区通过将产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乡村建设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运管,有力有效破解了乡村建设中三大共性难题,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乡村建设必须有真金白银的硬投入。钱从哪里来?王店街道、刘振屯片区在一体规划中实现资源共享。

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等,一体谋划、捆绑打包成专项债、衔接资金、社会投入等项目。2023年以来,该片区组合项目3个,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5亿元。淮阳区整合设施用地16750亩,投入财政衔接资金7.4亿元,用于全区示范片区建设。同时片区采取“群众筹一点、乡贤捐一点、财政拿一点、集体经济补一点”的方式,多元共筹共建,破解村庄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资金难题。

地从哪里来?王店街道、刘振屯片区在一体建设中实现优势互补。

从土地综合整治入手,通过土地空间要素整合集聚、更新改造、腾挪置换,全力拓展提质高标准农田、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同时,土地综合整治指标优先用于片区建设,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的村庄进行选址建设产业园区,并将产业园区建设和周边村庄自然风光、空间布局、设施配套有机融合、深度贯通。

如何可持续?王店街道、刘振屯片区在一体运管中实现互利共赢。

一是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园区发展和村庄日常管护紧密结合,将产业园区、高标准农田增值收益中,一部分用于偿还金融贷款本息,一部分用于基础设施运营管护和日常保洁费用,反哺乡村建设运管费用。二是统一指挥发挥统一指挥发挥公益岗、保洁员、网格员、监督员作用,全面提升田村一体化运管水平。三是统一平台调度。把淮阳数字农业农村云平台与社会治理指挥中心数字平台实现对接融合,做到既管田又管村,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三是,在田村一体、产村融合中实现粮稳、业强、民富、村美。

平原农区在乡村建设中,有两个地域特色的关键命题:如何在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同时,有力有效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如何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同时,更好地壮大村集体、促进农民增收?

以片区化组团式推进乡村建设为载体,淮阳区积极探索田、产、村互补共生模式,通过田村一体、产村融合,让老百姓生活在粮稳、业强、民富、村美的美丽家园中。

粮食生产如何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王店街道、刘振屯片区以田破题、田村一体,一方面把乡村和农田一体谋划、一体设计、一体推进,把更多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另一方面,将群众手中零散的农田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流转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再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委托给种植大户进行种植,改变了以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种植模式,转变为群众集体“抱团式”发展。推广土地“保姆式”全托管、“菜单式”半托管等精准定制服务,有效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利用。

截至目前,该片区已签约农田托管协议9561余份,脱管土地23401.62亩,每亩小麦和玉米两季总产量可年增产100—150公斤。淮阳区通过土地代管模式,帮助4600户外出务工、不愿耕种或无能力耕种农户代管土地,全区每年可增产粮食15万吨以上。

粮食稳的基础上,如何壮大村集体、推动农民增收?

王店街道、刘振屯片区通过田村一体、产村融合,实现群众增收、集体受益、企业盈利的“三盈”局面。同时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基地+村集体+农户”的四方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实现企业、村集体、合作社、村民等共赢,并将成功经验推广全区。截至目前淮阳区每年壮大村集体经济1800万元。

粮稳、业强、民富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实现村美?

王店街道、刘振屯片区通过田村一体、产村融合,一方面,对刘振屯镇李菜园村、冯塘乡代楼村等47个行政村,实施路网、水网、林网、电网、数网一体规划、一体设计,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示范片区展现出“路面净、路肩平、树成行、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新面貌;另一方面,把产业园区增值部分反哺村庄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完善。

四是,在“三生融合”中实现平原农区“良田美景”新画卷。

平原农区虽然没有奇山秀水,但郁郁葱葱的麦田、星罗棋布的村庄也是一种别样的风光。

在片区化组团式推进田村一体、产村融合过程中,淮阳区统筹考量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着力打造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绘就一幅“村在田中、田在村间”的平原农区“良田美景”新画卷。

生态美如何实现?

王店街道、刘振屯片区立足村庄分布广、人口流动多、水量波动大的实际,综合考虑农民生产生活习惯、财政投入能力,在生活污水治理上采取适宜平原农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生活污水循环治理模式。对城乡接合部村庄王店村,实行“纳入市政管网处理”模式;对乡镇政府所在地,实行“乡镇处理厂集中处理”模式;对紫荆台、两帮王等人口较多的中心村、旅游村、集市,实行“村级处理站处理”模式;对李菜园、小张庄等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村庄,建设三格式污水处理设施+生态湿地,实行“生态化处理”模式.....

以生活污水处理为引领,王店街道、刘振屯片区秉承“湿地生态化、道路林荫化、田间林网化、村庄园区化”理念,将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一体推进,让村里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了的同时,打造青砖白墙灰瓦、绿树良田掩映、田村产路林一体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生产美如何实现?

王店街道、刘振屯片区在生态美基础上,开发集农业知识科普、亲子体验、儿童研学、农耕体验、一分田菜园认养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新业态。同时,在乡村建设中同产业园生产生活统筹考虑、互通有无,实现建一个园、带一片村、美一域景、富一方民的效果。

生活美如何实现?

王店街道、刘振屯片区建成“1+N”乡村幸福家园综合体7个,实现农机预约、农技培训、土地托管、电商物流、健康医疗等一站式服务,为发展乡村悠闲观光农业提供“吃住行游购娱”景观和设施基础,从而推进乡村建设反哺农业产业链延伸提升。

夏楼幸福家园综合体涵盖卫生室、电商物流积分超市、乡村大食堂等功能室,每年为夏楼村带来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综合体部分盈利,通过反哺村集体经济的方式,保障日间照料中心、红色电影院、党史馆的正常运营,实现老人生活有保障,孩子放学有去处,健身娱乐有场所,让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项目有活力。

作者:三农学者、乡村振兴传播大使 杨建国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