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北京市科协智库通州行暨数字驱动京津冀乡村振兴研讨会在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国际种业培训中心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通州区人民政府指导,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协党校)、通州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北京市通州区乡村振兴工作站等共同承办。活动聚焦数字发展、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等主题,以案例分享、主旨报告、主题演讲、圆桌对话等多种形式探讨数字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趋势、新路径、新机遇,为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研讨会上,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奇峰作了题为“智慧农业创新与实践”的主旨报告,梳理智慧农业发展背景,介绍大田、设施、畜禽、水产等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并对智慧农业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理事长毕美家在题为“发展数字农业 助力乡村振兴”的主旨报告中指出,要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整合农业数智技术,联通底层数据,通过泛在物联网全场景感知,时空大数据云边端一体化等前沿科技,为国家农业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在案例交流会环节,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副乡长苏永恒介绍了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乡集三级之力建设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在全国率先建设“种业之都”,打造全国农业“芯片”发展高地案例。国内知名网络安全专家陆宝华介绍了具有“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之称的青海,打造国家级绿算中心的案例。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卫星与数据处理部主管项波则在题为“‘数据要素×现代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案例中指出,要开展“数据要素×现代农业/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文化旅游/气象服务/绿色低碳”等重点行动,将数据流量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足“数据要素×现代农业”新篇章。
圆桌对话以“京津冀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与问题”为主题,来自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宝坻区和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和唐山市的相关领导与市科协智库基地专家和企业科协代表面对面进行需求对接交流,共同探讨乡村振兴中遇到的难题,谋求发展之策,解决发展之惑。北京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乡村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中农富通农业规划设计院院长白春明发布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报告》《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研究报告》《全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案例研究报告》。
本次活动得到了通州区农业农村局、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人民政府、天津市宝坻区科协、天津市武清区科协、河北省廊坊市科协、河北省唐山市科协的支持。来自市科协专业智库基地、高校、科技创新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和媒体人员等参会。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