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社会 详情

当年,为出农门考师范

  •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赵丽军
  • 2024-07-28 20:49:17

当年,为出农门考师范

赵丽军

2024年高考已经进入录取阶段。多少莘莘学子,都在苦盼那一纸通知书的到来。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当年的高考季,那个充满痛苦与焦灼,但也充满喜悦与希望的时刻。

上世纪80年代,大学还没有扩招,考大学被喻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天选之人”。我记得当年的录取率只有5%,也就是说,平均20个人里仅有1个人能有考上大学的机会。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升到了高三,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说巨大一点也不为过。首先,录取率低不必说了。其次我是农村户口,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家里没门没路,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是我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再次,在我之前,我的两个姐姐已经考取了大学,如果我考不上,将面临着被家人甚至全村耻笑的尴尬局面,自尊心很强的我将颜面尽失,无以见人。我甚至想过,如果考不上大学,我宁愿去死,也不愿受人的奚落和白眼。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北京市面临着严重的“教师荒”。为应对教师短缺的现象,从1986年开始,北京市推出了连续3年的“提前招师范生”政策。就是在高考前两个月,提前举办师范类院校的招生,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报考。因为,考上之后就直接农转非,成为吃商品粮的“工作人”了。而且即便考不上,还可以参加接下来的高考,这等于多了一次跳出农门的机会。

于是我积极踊跃地报名,4月份,参加了提前招生的考试。不想考试第一天,就给了我当头一棒。

我本来语文成绩很好,一直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可不想那天的语文题目很难,我费尽力气,终于在考试结束之前,勉强答完试卷。下场以后,我垂头丧气,完全失去了再考下去的勇气。后来转念一想,算了,反正还有下次的高考呢,这次权当是练兵了。于是轻装上阵,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完全放松了,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心情愉快地参加完了每场考试。

一个月后,考试成绩出来了。那天,是我们的数学老师第一个把好消息带到了教室。我记得她是个胖胖的老太太,平常都表情平静,不苟言笑。那天,她表现得很兴奋,一上讲台,就激动地说:“这次考试,我们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8个人超过了本科录取的分数线,其中有××同学、××同学……”就这样她连续说出了7个同学的名字,可听来听去,就是没有我的名字。我一下就慌了,心想:8个人说出了7个,那第8个是谁?会不会是我啊?有的平时成绩不如我的同学都榜上有名了,难道我名落孙山了吗?这次没考好,下次就一定能考好吗……就这样脑子里翻来覆去,根本听不进一点课程。

好不容易挨到下课,我再也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鼓起勇气,跑到教师办公室,怯怯询问老师具体名单。老师仔细看了看桌上的表格,然后轻松地笑着说:“哦,我把你给落下了,第8个人是你!”老师啊,你这轻松一句话不要紧,我可是经历了百转千回的折磨啊!那一刻,说不清是因为高兴、激动,还是委屈、愤懑,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就这样,我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而且选择了我心仪的专业——汉语言文学系。当时我也很执拗,因为提前招生,可报的专业较少,老师力主我们填写“服从调剂”。但是,由于喜欢文学,我内心有自己坚定的想法:“非中文系不学!”结果还是很美好的,我顺利被投档录取,成为了80年代惹人羡慕的大学生。

记得录取通知书拿回家那天,正赶上我家拆房盖房,一家老小挤在院里低矮破旧的南倒座房里。当时邻居有个叔叔正在我家,看到通知书,他由衷地说:“真是鸡窝里飞出金凤凰啊!而且还是接二连三地飞!”我看到爸妈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又骄傲的笑容。

对了,我还要小小地得意一下——当年的语文考试,我自认没考出水平。可是,分数出来,全区最高分是90分,我是89分,一分之差,“屈居”第二名!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