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仔细看这一天的交易流水数据,和前后几天的相比有啥异常?”
屏幕上数十万条数据不断滑动,只见他一声令下,一组数据被瞬间定格、放大。这组数据也许就是案件的重要突破点!他就是重庆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情报信息支队民警田华庚,他一直深耕经侦信息化、情报导侦领域,利用“数据之剑”精准打击惩治经济犯罪,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守护群众“钱袋子”。
参加工作以来,他指导及支撑各类案件资金穿透分析300余件;与团队建成违法犯罪资金查控平台支撑各类案件8万余件次,累计冻结涉案资金117亿余元;参与历届全国公安经侦“论剑”比武练兵活动,先后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先后入选重庆市反洗钱人才库,重庆市打击治理跨境赌博办案专家人才库,2024年6月获评市公安局“渝警先锋·六好党员”。
田华庚对着入党誓词宣誓。
构建数据化实战系统 打造经侦特色“武器仓库”
从海量数据中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和可疑之处,挖掘案件线索,是田华庚的工作日常。从银行调取资金交易流水、将资金数据生成分析结果、再将结果作为刑事诉讼证据提交至法院……他一天最多可以梳理上百万条数据,是同事眼中的“数据分析达人”。
认真工作的田华庚。
“如今查询、梳理数据,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一键导入,系统几秒钟就可以帮你找到想要的数据,好方便嘛!”田华庚刚踏入工作岗位时,重庆公安经侦还没有自己的信息化系统,“找数据靠走、查数据靠数,费时、费力、效率低。”他至今记得2016年冬天,为查办一件案子,他和同事马不停蹄地赶到海拔4500多米的西藏那曲,从一家银行网点调取交易流水。当历经一系列繁琐手续,他们拿到厚厚一沓流水数据,却还要一条一条人工核对、梳理……
“经侦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计算机专业出身的田华庚,越发感到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工作效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遂依托部局的查控通道,与团队建设了“经侦数据化实战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实现了与银行业金融机构涉案账户的在线查控通道对接,为各类案件办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仅在2023年就支撑了2300余起案件办理,涉及账户查询、冻结等大量工作,有效打击了违法犯罪活动。
随着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田华庚围绕企业、网站、人员三个维度,创建了经济犯罪预警体系,从资金查控、风险预警、网络空间测绘、人员管控四个方面,构建了具有重庆公安经侦特色的“武器仓库”——“经侦数据化实战系统”,推动重庆公安经侦向数字化转型升级。
创新研判分析“模式” 屡破大案要案
先后调取到3亿余条资金交易明细,却没有软件能够对如此海量的交易明细进行全面分析。这是在侦办某个组织领导传销案的过程中,专案民警遇到的难题。怎么办?
田华庚创新研判模式,对资金数据按照层级关系、人员关联关系等分区域、分条线、分步骤开展线索研判分析,再制定资金研判分析模板,对千余名重点人员形成了资金研判分析报告。同时,为快速全面掌握打击涉传人员信息,田华庚还组织同事编写Python代码建模,实现自动对目标对象资金明细、人员背景等多方面资料的快速“建档”,为集中收网工作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田华庚与同事讨论工作。
“经济类犯罪比较重视数据之间的关系和逻辑。”田华庚称,作为情报导侦人员,必须要有“穷尽思维”,要善于穷尽一切系统、工具和方法,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很可能一个小小的信息,就会让你有一个大大的发现!”
在某专案的资金研判过程中,田华庚发现一笔涉案人员银行账户的大额资金长期沉寂,他循线追踪、深入研判,最终确定该账户资金全部是涉案资金。于是,田华庚顺藤摸瓜,迅速组织资金组同事重点针对该类账户开展集中重点研判,成功冻结涉案资金5亿余元。
锻造基层“云端利剑” 守好群众“钱袋子”
“您好,我是数字警察‘警小灵’,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随着AI发展浪潮来袭,重庆经侦数字警察“警小灵”在“警快办”微信公众号上线,田华庚在后台默默付出为广大群众提供24小时的在线咨询服务,帮助大家更好了解经侦相关知识,增强企业、群众防范经济犯罪意识,实现服务群众从“最后一公里”到“零距离”的转变。
在大数据赋能基层警务工作方面,“经侦众查APP”被民警广为应用,该APP以基层一线民警为服务主体,以移动警务终端为媒介,充分运用各类信息资源,实现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线索的风险排查、智能预警、分类处置以及其他部门移交线索的下发核查反馈等功能。目前已综合整治风险线索170条,清退资金2亿余元。
田华庚作资金研判分析。
紧跟犯罪手法翻新,“空壳公司模型”应运而生。田华庚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的强大优势,从“注册异常”“人员异常”“行政异常”等方面,研判出涉嫌违法犯罪的空壳公司线索下发属地开展落地打击。同时将数据推送给行政监管部门,达到联合打击违法犯罪、防范金融风险、规范市场秩序的效果。据悉,2023年以来,公安机关通过该模型立经济犯罪案件12起,涉案金额达36亿余元!
在参与某涉嫌挪用资金案的资金分析过程中,田华庚充分发挥资金穿透分析专长,根据报案人提供的有限信息开展全面的资金查询分析工作,最终明确犯罪嫌疑人王某挪用资金5000余万元,并根据资金流向对相关涉案资金开展冻结。当一笔笔清晰的资金流向图展现在犯罪嫌疑人面前时,其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该案最终全额追赃挽损,切实维护了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解决了民营企业“急难愁盼”的问题。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实习生 邓佳星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