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们这大家伙儿都信赖的‘农业百事通’,哪家的地里发生了病虫害,就去请她来看看,她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喷药,用量要控制在多少,教我们以后该怎么提前防治,她来了我们心里就有数了。”提到徐桥妹同村的村民黄满芝这样说。
家住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七河镇三义村委会拉市湾村的徐桥妹,今年35岁,农学专业毕业后,因牵挂家里体弱多病的父母,加上眷恋家乡的土地,毕业后她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2016年她来到古城区共和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从事烤烟育苗工作,该育苗点承担着周边五个村委会的全部烟苗供给任务。“育苗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我跟所有同事都说一定要时常放心不下,经常去苗棚检查,有问题及时解决,育苗出了岔子影响的可是多少老百姓的生计。”徐桥妹严肃地说。
2022年共和育苗点曾遇到烟苗大面积染病的情况,当时接近三个苗棚的烟苗均感染了根腐病,之前从未出现大面积扩散的先例,加上传染的速度过快让育苗点的人员都一时慌了神。这个时候徐桥妹快速冷静下来,提出自己带队去较严重的苗棚喷药,其他人员则分成三组,一组负责给未感染的烟苗隔离消杀,一组负责在池水里加噁霉稻瘟灵,另一组则每隔三天早晚在苗床上喷洒三炬灌金液和噁霉稻瘟灵。那段日子她搬来住在育苗点,直到烟苗又恢复健康。她认真负责、善于总结经验,也爱跟烟站和合作社的其他人学习,埋头一干就是八个年头,如今徐桥妹已经成为了共和合作社育苗点的育苗骨干。
今年育苗期任务紧责任重,徐桥妹依旧以合作社为家,吃住都在这里。从2月6日播种下第一粒种子开始,她就守护在一颗颗烟苗身边,直到烟苗茁壮成长,一路看护到大田移栽时节。在合作社育苗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下,今年该育苗点共培育40608盘茁壮的烟苗,可满足5076亩烤烟大田移栽。
徐桥妹(左一)指导育苗工人使用烟苗打尖机。杨雪秦 摄
“我本来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对田野的情感是从我小时候就开始的,我父母身体不好,从小就帮家里干农活,那时候我们村里几乎都是种菜卖,家家户户最怕的就是蔬菜得病颗粒无收,我就想以后干脆去学给农作物看病吧,后来真的去报考了农学专业,也就走到今天了。”徐桥妹讲到和植物打交道的缘起。
徐桥妹结婚后,她的父母却在几年内相继去世了。失去亲人的痛苦让她一度十分阴郁。她说植物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是她的力量来源,心里苦闷时和自己培育的作物在一起,去自家和邻里的田间地头走一走,让她觉得心中得到宽慰。
让家乡的人越来越富,新农村越来越美是除培育烟苗外,这位乡野守护者的另一目标。她想在家乡实现规模化的发展种植产业,并且利用自己在大学时所学的植物保护知识,追求和带动当地农业绿色发展。2019年起,徐桥妹一家就开始尝试在离家不远的五峰下排村租地规模种植各类作物,截至今天她家一共种植了40亩蔬菜、120亩的烤烟和10亩花卉,烤烟大田移栽期结束后她们一家又即将奔赴另一片田野。
她家是当地最早开始规模种植各类作物,也是最早开始进行土地轮作的农户。因种植面积大需要的人手多,她家开始聘用村内因各种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将近170亩的种植面积每年需用工1000多个,大大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近务工需求,让村民们既能有所收入又方便照顾家里。
2021徐桥妹家实现毛收入约35万余元,一时间“徐桥妹家是种植大户”这个话题成为村里村外的热点。她们一家的发展让乡亲邻里都看到了在农村发展会有好出路,于是许多原本打算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选择了留下来,悉心跟着徐桥妹学习各阶段的种植培育、施肥量控制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争相把热情挥洒在家乡的土地上。更科学更绿色的发展思路让村民们收获满满,2023年拉市湾村的村民实现了户均增收约3.5万余元。目前,周边村落的60余户村民们都更科学规范的种植起了烤烟、蔬菜、花卉、水果等多类型作物,也有村民积极探索承包鱼塘养鱼,自发学习生态养殖的技巧,发展养殖业,实现了乡村产业发展多元化。
徐桥妹在自家的花卉田里检查。杨雪秦 摄
“以前我们这里的人没有规模种植、绿色种植的意识,化肥农药也不知道控制用量,所以大家种出来的作物产量都很一般,土地肥力也不好。后来我们发现徐桥妹家的作物几年下来种的都特别好,可以说是村子里的模范种植户,她家也毫无保留的把什么节令该怎么做教给大家,现在我们村子人越富、景越美!”同村的村民潘正新这样说道。家家的日子都有奔头,多元化的产业推进让三义村乡村振兴的绿色号角越来越响亮。
一个农村大学生的回村路,促就了一个村庄绿色发展的蓬勃之路。徐桥妹说:“我不曾羡慕其他留在大城市发展的同学,回农村回家乡,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用自己的力量带动家乡的人们走上致富路,一直就是我的梦想呀!”
作者:杨雪秦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