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因盐得名。这里有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麋鹿和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拥有黄海湿地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和盐土文化丰厚的人文景观,更留有近代实业家张謇废灶兴垦、改盐植棉,探索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先驱履痕……
盐城是农业大市,农业是盐城大事。2023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列全国百亿斤产粮大市第一;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全市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城市排名中位列前二十……这些似乎难以兼得的数据、位次,在盐城,不仅成为现实,更铺就一条在绿色发展中崛起的新路。
作为长三角地区面积最大、生态最好、体系最全的平原农业区,盐城市如何通过重塑绿色生产力,推动打造未来发展范式的关键变革?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
格局之变:把特点变优点,提升综合产能质量
“咸土能种菜,海水能灌溉。”过去农民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在盐城已成现实。拥有582公里海岸线的盐城,沿海滩涂面积达682.95万亩、居全国地级市之首,且以每年近2万亩的速率向海自然淤长,被认为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具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后备资源。
“这块地有300多亩,种的是‘盐麦1号’,通过土壤改良、高效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的落实,今年小麦比去年增产不少,刚刚测产亩产超1100斤。”东台市五烈镇嘉舜家庭农场负责人吴舒涵看着装满粮食的车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大麦耐盐性好,是改良盐碱土的先锋作物,大麦比小麦早熟7天至10天,不仅稻麦茬口衔接优势明显,还可以实现下茬水稻的高产优质。”盐城市粮油作物技术指导站推广研究员李长亚告诉记者,今年江苏农垦淮海农场、临海农场的3块高产田的最高亩产达到767.5公斤,创造了江苏啤酒大麦高产的新纪录。
“现在我们已经完全实现了工厂化育供秧,不仅成本可以降低10%,而且亩产可以提高5%以上,今年合作社育供秧秧池面积有500亩,可满足3万余亩大田种植。”射阳县为民机械化插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鹏说。
“在上海,每4碗米饭中就有1碗来自射阳。”射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曹平苏表示,近年来,按照全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要求,射阳县不断研推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健全稻米全产业链条,加强溯源监管,产业发展带动射阳大米原料价格高出外地2角/公斤,实现稻农年增收超3亿元,“射阳大米”品牌价值达245.32亿元。
走进东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个个裹着红色网袋、“长”在树上的“彩虹西瓜”出落得圆润饱满,密密麻麻地挂在藤蔓上。“通过与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紧密合作,西瓜上市时间从5月上旬持续到8月中旬,实现早、中、晚茬全覆盖。”说话间,园区生产负责人徐红小心翼翼摘下一个,手起刀落,西瓜应声裂开,黄色瓜瓤夹杂着橙红、橘黄等色彩,呈现出缤纷效果。据了解,东台市常年种植西甜瓜30万亩,年产值达35亿元左右。
走进“中国西蓝花之乡”响水,管理智能化为西蓝花注入科技“营养”。“自动化播种流水线1小时能播1000盘西蓝花苗,速度快、精度高,出苗率达95%以上。”响水旭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恩君告诉记者,西蓝花产业发展建立了“响水西蓝花一张图”,监管用上了“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病虫害管理全部采用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
盐城“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多点开花的背后,是通过绿色转型,逐渐摆脱传统产业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转向以技术集成、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等作为核心的新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范式之变:把亮点变卖点,践行大食物观蓝色经济
东濒黄海,临海凭风。作为我国唯一无赤潮的内海水域,盐城拥有独特的海洋资源禀赋,全市海域面积1.89万平方千米,占江苏省的48%,蕴含巨大的“蓝色经济”潜能。靠海吃海,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也是沿海县区崛起嬗变的优势。
从盐城滨海港乘船向东出发,历经3个多小时的海浪颠簸,国家级海洋牧场“陶湾一号”跃然眼前,在这里大黄鱼、黑鲪、海鲈等海产品有了自己的“精装房”。
来到海洋牧场的“智慧大脑”智能集控室,6万立方米的水体一览无遗,记者不仅可以360度无死角监控鱼类的生长环境,还可以根据当天的风速实现自动喂食、捕捞。项目负责人李益指着平台外侧的海面说:“近几年我们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着手,通过投放人工鱼礁、放养鱼类和贝类种苗等措施,修复或构建鱼虾的‘天然食堂’,让平台区域内海洋生物资源逐步增殖和恢复。”
“近年来,我们创新鱼虾贝藻生态立体养殖系统以后,海藻茂盛起来了,海洋生物物种增加了,海洋生物总量提高了,绿色生态养殖带来的收益是源源不断的。”大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韦桂和说。
6月的河蟹正值成长季。“全国每10只大闸蟹就有7只在射阳出生,好的种苗才能确保河蟹的优生优育。”曹平苏告诉记者,射阳好苗的秘密在于打好生态牌,通过科技全要素技术迭代,跳出育苗强产业,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专家团队在蟹池边采样,土池边装上高科技设备,蟹农学会投料新方式……具有全面素质的劳动者,是蟹产业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他们以全新的生态文明观念武装自己,不断探索绿色、环保、高效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
进入高温季,对养殖螃蟹是重大挑战。然而盐都区邵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户却格外有底气,“新帮手”水质在线监控系统,不仅可以24小时在线监测水质变化和预警,而且稍有异动智慧养殖系统就会自动启动应对处理。“好水出好蟹,2021年我们进行了池塘标准化改造,新建了‘四池三坝’多级尾水处理循环利用系统,经过处理的尾水可达到Ⅱ类水标准,最大程度实现水产养殖尾水净化及再利用,既保护了周边水体环境又解决了养殖大量用水的供需矛盾。”合作社理事长邵志华表示,通过标准化管理,去年合作社核心基地生态精品蟹总产值超3000万元。
在盐城,湛蓝的大海是风景,也是“良田”。这种“双向奔赴”并非偶然,而是通过对生产力要素的生态化重塑,将绿色、智能、泛在的技术革命性突破成果用于生产力要素创新性配置的过程,从而使绿色生产力得以诞生和发展。据初步统计,2023年,盐城水产品总产量124万吨,位列全国地级市第十,渔业生产总值337亿元,约占江苏省的1/5。
体系之变:把难点变拐点,赋能科技创新绿色转型
建设未来乡村,看见乡村未来。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还要迎难而上解决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0世纪80年代,盐城的生态农业就开始起步,90年代末,国家首次提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概念,大丰生态建设模式作为成功范本在全国推广。
新时期,盐城市由重抓产量向重抓质量效益转变,构建以绿色环境为前提、绿色生产为基础、绿色产品为标志、绿色生活为追求的“四位一体”发展体系,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增产增效增收并重,持续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去年,盐城入选国家首批、江苏省唯一碳达峰试点城市,并作为全省唯一设区市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走进射阳港低(零)碳试点园区,一座150兆瓦的“渔光互补”光伏电站正在加紧施工。园区负责人介绍,“上有光伏板发电,下有鱼虾游弋”的景象有望在年内呈现,并网发电后可满足园区近一半的用电量。
在东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近)零碳园区”的牌子格外醒目,可降解农膜、水肥一体化、土壤碳库精准核算……不远处,梁南垦区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所产生的粪污,通过菌藻生态链资源化利用技术,将沼气站产生的沼液进行营养安全转换处理,从而替代微藻、菌剂生产过程中的化肥使用,真正做到了“污水-生物产品”的直接转化,同步实现了粪污治理零排放和高值化资源循环利用。
在亭湖,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湖羊核心种群基地江苏乾宝牧业有限公司,已经没有了曾经熟悉的“味道”。羊粪和尿液通过漏缝地板直接排走,地面干燥清爽。饲料里添加了微生态制剂,既提高了饲料蛋白吸收率,又减少了含氮气体排放。只要轻轻按下按钮,一台半自动化机械就能将收集好的粪污撒到木屑、谷壳等垫料上,发酵后既是上好的有机肥原料,也是培养菌菇的优质基质。“羊粪有机质含量高,属于温性肥料,做成有机肥能更有效地改良盐碱地,提升耕地质量。”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兽医师颜东平说。
在大丰,农民院前屋后有“颜值”更有“产值”。草庙镇圩东村74岁的马国旺利用房前三分地种植了赤松茸菌菇,春秋两季净收入4000多元。“秸秆是菌菇不可或缺的‘培养基’,一亩菇可以‘吃掉’15亩水稻秸秆,菇采摘结束后,秸秆腐烂还田,大大提高肥力,每亩田还可以节省化肥、农药、人工开支300元以上。”村党总支书记王伟明说。
一张紫菜卖天下,激活“海上大菜园”。紫菜养殖可以吸收海水中的二氧化碳、氮、磷等生物要素进行光合作用而生长,能有效缓解海区富营养化,遏制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趋势,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紫菜养殖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丰区从1999年开始,在境内的国内“涨没落现”最大的岛屿东沙岛探索发展条斑紫菜养殖,目前已具有一定规模,打造成一条集育苗、养殖、加工、流通于一体的特色渔业产业链,“大丰东沙紫菜”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全区现有紫菜海域养殖面积约6万亩,年产量约4.6万箱。据测算,2023年大丰紫菜碳汇约4600吨。
守绿换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破立之间成就青绿一城。走访中记者发现,盐城“向绿求新”蓝图的擘画,关键在于全面发挥了绿色生产力的乘数效应,放大、叠加了绿色产业间的关联效应,推动了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绿色转型升级。条子泥湿地的万鸟翔集,向世界发出了“邀请”,盐城绿色生态农业也已整装待发、扬帆远航。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眉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