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资源”释放“热效应”——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以避暑旅居拓展“两山”转化路径

2024-08-19 16:08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张轩铭

清晨,被山风鸟语叫醒,或休闲观光,或体验非遗,更甚者可到英语角练习口语;到了傍晚,花丛里的交响音乐节、村子里的趣味互动和篝火晚会轮番上演,绝不乏味……这个避暑季,天南地北的旅居客,不约而同来到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共赴一场“栖息诗意山水、尽享清凉夏日”的体验之旅。

作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近年来,乌当区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着力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耕“好气候、低消费、慢节奏”等特色卖点,让“凉资源”释放“热效应”,以避暑旅居不断拓展“两山”转化路径。

敢想敢做:闲置农房“变身”民宿

羊昌镇平坝村村民王兵从五点就开始忙活起来。

“6月房源就全部订满,现在要同时接待100多人,一年挣个20万没问题。”王兵经营的民宿依山傍水而建,保留着传统民居的风貌,房间配备独立卫浴,院子里花团锦簇,预留了足够的休闲娱乐空间。

此前,和村里许多人一样,王兵常年在外务工。2017年,王兵发现重庆、四川等地的市民热衷“组团”到贵州旅居。“家乡的条件都不比外地差,是否也能发展起来?”带着这个想法,王兵回到了家乡。

“敢想就要敢做”。作为一名党员,王兵回来向村委会汇报自己的想法后,得到了大力支持。同年,王兵和村妇女主任马慧、党员苟贵平、致富带头人宋安兵4人,率先将闲置房间进行改造,并主动免费接来第一批游客,当年避暑季就实现了游客爆满,户均增收3万余元。

数据显示,5年来,平坝村从最初的4户农户改造运营50间客房100个床位发展到32户农户500间客房1000个床位,年接待游客从150人次到2000余人次,年接待收入从10余万元到200余万元,2023年经营户平均增收达5万元,旅居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为更好贩卖“清凉”,乌当区通过党建引领、政府统筹、协会助力、群众参与的方式,扎实开展闲置农房盘活工作,通过农户自营、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通过内部装修、设施设备更新、庭院美化等措施,将闲置农房打造成特色旅居房源。同时深入开展农村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五治”工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迭代升级。

一栋栋农房“变身”民宿,成为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城市与田野,现代与传统,繁忙与休闲。目前,乌当区共计96栋旅居房屋,含1200间房、2119张床位。通过串点连线,打造出一条旅居示范带和5个旅居示范点(即羊昌镇羊昌村一个市级试点和羊昌镇平坝村、百宜镇拐吉村、新堡乡马头村、偏坡乡偏坡村四个区级试点),呈现出一带多点、融合发展的格局。

尽管如此,乌当的民宿还是“一房难求”。

“这里虽然比不上一些热门的旅居地,但是胜在田园气息浓郁,交通十分便利。”来自湖北省武汉市的游客胡阳早在3月份就预订好了民宿,还带来了53家客人。

和胡阳不同,重庆的梁师傅就显得有经验许多,“回去的时候把行李留着,钥匙也随身带走,天气热了就直接过来住。”如今,梁师傅已经在乌当连续居住六年,把这里当成夏天的另一个家。

用心用情:“新村民”有专属定制

面对客人的选择和信任,乌当的回应是:不断改进服务,让游客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拥有“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归属感,提升游客旅居生活的人情味、烟火气。

早在避暑季来临前,乌当区通过实施“一个规划、一套标准、一份问卷、一张清单”,围绕旅居示范带做好民宿聚集区培育工作,并以“爽爽贵阳·旅居生活”建设标准为蓝本,进一步细化旅居民宿的服务标准、房屋标准、餐饮标准等内容,制定旅游协会、农家乐协会等行业运行规范,促进乡村旅居发展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年年来,年年都有新变化。”再次来到乌当旅居的湖南游客余茂清、郭翠娥一边收拾行李一边说,“刚进村就发现这些设施又更新了,还没放下行李,‘村民卡’就递到了手里。”他们口中的“村民卡”,是乌当为客人定制专属身份证明,凭借“村民卡”可以畅享辖区内4A级景区的免费游玩、景点门票的优惠、餐馆消费的折扣以及中医康养福利等。“有了‘村民卡’,我们就是乌当‘认证’的亲人了。”

把客人当亲人一样来对待,是乌当区多年来的“惯例”。

乌当区面向游客开展走“亲”访“友”,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并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入户、召开坝坝会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梳理形成一张张游客的“心愿清单”,按照职责职能,转化为各部门工作的“责任清单”和“项目清单”进行分解下发,解决避暑旅居中的痛点、难点问题。

游客临时就医、出行等问题迎刃而解,还定期组织策划活动,让游客享受青山绿野,民族风情,稻香田韵。

区别于传统旅居生活场景,羊昌村的清风小筑客栈有自己的小“秘诀”。客栈“主理人”王白民在大学时期就读旅游英语专业,从事教师岗位25年,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针对暑期带小孩同住游客群体,王白民在客栈旁修建了“英语村”,让前来避暑旅居的客人边玩边学边提升。

不仅是王白民,乌当区通过鼓励民宿互动、坚持村寨联动、持续融合带动,不断丰富旅居业态、擦亮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

共治共享:打造旅居“乌当样板”

“来我们这儿60%的是回头客。”在新堡乡最早经营民宿的村民唐发玉看来,宜人的气候条件,是乌当避暑旅居产业发展的前提。旅居客人与村民双向奔赴、相互成就,也是不少游客持续来到乌当的原因。

避暑游客董尚荣利用其人脉关系,大力宣传推介平坝村,吸引了众多外省游客前来避暑旅居。平坝村下改马组就通过“党员先动,群众参与”的模式,带动群众自发筹钱,并主动参与到观光道路修缮工作中来。

重庆师范大学退休教授黄成萍,来到乌当避暑后,立足专业特长,坚持为村里学生公益授课,深受学生喜爱。不少村民经常免费向其提供自己种植的绿色蔬菜、玉米、鸡蛋。

来自重庆的客人万朝宏,每天早晨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民宿周边环境。村民们耳闻目染,也纷纷参与进来,一同共建美好环境。

……

预计6000人次的旅居客,不仅将城市生活场景搬进了乡村,带动消费和就业,在这里开启了新时代的“气候游民”新生活,更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创造出“新村民”和“原住民”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一同打造出避暑旅居的“乌当样板”。

针对避暑旅居客人中退休党员占比较高的情况,乌当区通过摸排走访,在旅居示范点建立起“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为“候鸟”党员理论学习提供服务和指导的同时,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余热,进一步当好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智囊团”“好帮手”。

“以组织聚人、活动聚心、治理聚力的方式,既丰富了旅居生活的内容,又加深了双方的情感交流。”平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丽表示。

“村里的庙坪大草原地势开阔,可以看云海、看日落,也适合露营,我们争取今年把项目开发出来,为游客提供新的游玩去处,带动更多人就业创业。”刘丽对未来旅居打造充满着满满的期待,在她随身的笔记本上,还记录着许多有待实施的项目,有观景台、音乐喷泉、健身设施……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站在山间林中,感受习习凉风,领略山水自然爱之美,寄托悠然惬意之情,续写乡村振兴美好故事。

作者:王佳丽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