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机“4S店”开到斐济去

——记援斐济北岛三期农业项目专家组副组长、农机专家马腾飞

2024-08-21 15:31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姚雯祎

8月12日至21日,斐济共和国总理西蒂维尼·兰布卡应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兰布卡惊叹于中国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表示此访获益良多。

在斐济这个如珍珠般散落在南太平洋的美丽岛国上,有这样一群中国人,他们远离迷人的风景,深入艰苦的农村,致力要用“中国经验”提升斐济水稻产量,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与援斐济北岛三期农业项目专家组内其他有着多次援外经验的“援外老兵”不同,这是副组长、农机专家马腾飞首次参加援外工作。自2023年7月首度抵达斐济起,13个月的时间里,马腾飞在斐济北岛的农机“4S”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成果显著。

  

高质量培训是传递技术的良法

“国内农业机械化领域的主要工作我基本都做过了,这是我进行援外工作的基础,也给了我作为中国农机专家代表的信心。”马腾飞说。

今年37岁的马腾飞,已与农机相伴十余年。在北京读研及广西工作期间,他曾先后从事农机化行政管理、质量管理、补贴政策、安全生产作业等多项农机化工作,参与编著《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报告(2004—2014)》、广西“十三五”“十四五”农机化发展规划等文献,主持或参与编写了近10个(篇)农机化标准和研究论文。

马腾飞平日热衷于阅读全球时政新闻,也一直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受援国农业发展和中国外交事业作出贡献。在获得了家人的支持后,他报名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组织实施的援斐济北岛第三期农业发展技术援助项目,并成功入选。

马腾飞与另一名专家驻扎在更为偏僻的斐济北岛,他在履行农机专家职责同时,也负责项目在北岛的实施和组内的宣传工作,由于翻译等驻扎在主岛,因此又兼任着北岛的翻译和部分管理工作。

在快速适应了住宿、饮食、工作习惯等差异后,马腾飞开始对斐济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斐济水稻种植面积2813公顷,但大中型农机仅有100台左右,其中拖拉机70余台。斐济水稻生产机械化主要集中在耕地和收获环节,其中耕整地机械化率超过80%,收获机械化率或在70%以上,其他环节种植机械化率几乎为0。

4月,马腾飞(左二)在斐济开展农机配件需求调查。 薛传泽 摄


马腾飞认为,斐济在农业机械化上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农机具缺乏,斐济人口不多,农业生产对机械依赖程度高,但除拖拉机、收割机可以基本满足需求外,罕见其他机具,导致全程机械化水平低下;二是农机保养维修困难,斐济缺乏机械师和机械维修保障体系,农机设备长期缺乏保养,加之购买配件难,一旦机械发生故障,多靠机手自行修理,效率低下。

为了帮助提升斐济农业机械化水平,马腾飞在当地组织机械化生产培训班4期,内容涵盖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机械化收获、机械化烘干作业等,培训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民130人次。

“确保培训质量是提升农民配合度和积极性的基础。”马腾飞说,“每次培训前,我会先去了解农民在机械化生产中的问题和需求,提前半个月开始准备英文课件,配上生动的插图或视频,并持续练习我的英文发音,确保农民听得懂、有收获,让每个参训农民都成为‘回头客’。”

同时,马腾飞还牵头在项目示范稻田举办机械化技术现场会,演示机械化收获技术和操作,让农民实地感受机械化作业的高效与便捷,从而提升学习技术的意愿。

  

可持续性是项目成败的关键

在马腾飞及同组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已初见成效。

截至目前,专家组建设的5个水稻试验示范田,已为斐济生产稻种约15吨。马腾飞已组织建立水稻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12亩,开展示范基地水稻耕整地、分厢开沟、收获、清选等机械化生产;排查援斐农机设备32类、110台,并制定包括15种机械设备的460余件配件在内的农机配件援助计划;对当地技术工人进行6次以上水稻收获机、拖拉机、烘干机等使用指导和维修指导。

专家组的各位专家深知,虽然本期项目还未结束,但他们未来总有一天要离开斐济。必须保障项目的可持续性,才能切实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不让专家组三年的努力白费。

“中国经验不一定全部适用于斐济,我们会在实践中提炼最适合当地实际生产的知识和技术,编成系统性的图册作为当地技术部门和农民生产的工具书,内容涵盖育种、催芽、播种、病虫害防治、水管理和机械使用等水稻生产的方方面面。这样项目结束后,当地农户再遇到问题,就能自行翻看图册寻找解决方案。”马腾飞介绍道。

由于斐济的农户大多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专家组选择了一些上过初中、沟通比较顺畅的青年作为带头人进行培养。“在北岛,我们物色了三位青年带头人。我们会重点邀请他们听培训,带他们一起为农户指导病虫害防护。”马腾飞说,“这样通过手把手地培养,只要他们认真学习,我们相信,项目结束后他们就能成为中国技术在当地的代言人。”

知识和技术最终要落地,让当地水稻普遍增产丰收,惠及基层农民,这样农民才会有持续学习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动力。

目前,马腾飞和同组专家在北岛已建立了两个示范基地,确立了50个减贫示范户,其中大多数是入不敷出或“年光”的家庭。专家组计划通过帮扶,使他们的水稻增产30%以上,每户增收3000元人民币,基本摆脱贫困。

在专家团队指导下,纳布瓦鲁的一户稻农种了10亩旱稻,收成1.3吨,盈利约4000元人民币;布阿省的一户稻农种植了20亩旱稻,收成2.2吨,盈利约6800元人民币。

3月,马腾飞(右一)在斐济北岛水稻示范基地收获水稻。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们第一次去他们家里的时候,看到他们温饱也成问题,衣服上全是破洞,现在他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马腾飞说,“不论是示范田还是这些减贫示范户,只要水稻能增产、收入能增加,周边的农户就会模仿我们的种植管理技术,慢慢形成示范效应与规模效应,我们中国的水稻技术就能在当地生根繁衍。这是比技术手册更好的项目延续形式。”


爱与感激是远渡重洋的动力

在斐济的一年多时间,马腾飞已完全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工作之余,他会和当地农业站同事一起踢足球、打排球,与邻居分享专家组种植的新鲜蔬菜,在生活上经常无偿帮助当地农民,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专家组出行的途中,沿路的斐济农民经常会用‘你好’‘Mr.Ma(马先生)’等和我们打招呼,我们也会主动用斐济语‘Bula(你好)’‘Vinaka(多谢)’等回应他们。”马腾飞说。

去年圣诞节前夕,与马腾飞一同驻扎北岛的水稻栽培专家身体有恙,在当地多家医院治疗未能见效,后病情危急,只得临时买下回国机票,但机场位于主岛,从北岛到机场的交通成了大问题。彼时司机已经休假,圣诞节期间的车船票一票难求。当地的农业站负责人得知情况后,当即放弃了与家人共度圣诞的机会,于12月24日下午和25日上午陪同马腾飞驱车近400公里,跑遍了附近各个小镇的售票点,最终买到了去往机场的车船票,中国专家得以顺利回国治疗,身体恢复良好。

除了当地普通农民和工作人员,专家组的辛勤工作也得到了斐济政府官员的认可。

今年3月初,斐济农业和水道部部长助理(职位等同于“常务副部长”)托马西来到专家组工作区域视察水稻灌溉渠清淤工程等工作,马腾飞向托马西报告了清淤工程进展和项目在北岛的整体实施情况,托马西对专家组的工作成果赞不绝口。

2月,马腾飞(右二)指导斐济北岛灌溉渠清淤工程施工。


行程结束前的交流会刚开场,托马西见马腾飞坐在下面,便在自己身旁加了个凳子,邀请马腾飞与他一起坐在主位。“托马西对清淤工程情况很满意,他非常感谢中国专家的辛勤付出,还向我讲述了他与中国驻斐济大使馆人员的友谊,与我真诚地交流了当地的困难和需求,鼓励我们再接再厉实施好后续项目工作。”马腾飞告诉记者。

“我们专家漂洋过海实施援助,虽然没有想过回报,但当地人心中的爱与感激深深地鼓舞着我们,给我们工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马腾飞坦言。

“援斐济第三期农业项目只剩下不到两年时间了,我们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没达到预期。我希望两年后,本期项目的终点能够成为下期项目更好的起点,期望下期项目规格更高、领域更广、内容更翔实,推动中斐农业合作再上新台阶。”谈及中斐农业合作的前景,马腾飞充满期待。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