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火红乡龙树村,宛如躺在碧绿的丝带飘向诗的远方,沿路的绿树野花绣在青山,红瓦白墙组成了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乡村美图,但曾经的龙树村也是当地人眼中逃离不了的“荒凉”。
“振兴龙树宛如一块硬骨头——难得啃”
“龙树村的现状就是山坡陡,牛、羊滚下山无着落;收入薄,青壮年向往城市的暖窝窝。经过你们几年的驻村帮扶,如今龙树道路硬化、供水设施都有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有了显著的提升,可村民们基本就是‘靠天吃饭’,无法‘旱涝保收’。”老榨房小组的村民王传汝和驻村队员谈起。
火红乡龙树村,辖花石、以落明、转脑包、老榨房、大庆、拖碑嘎、二屯岩、三家村7个村民小组,分布较为分散,在峭壁、山梁之间隔山相望,海拔2760米,年平均气温11.5℃,全年有半年时间气候阴冷或多雾,多数蔬菜和水果在这里难以存活。
“你也看到了,咱们村位于山区,一下雨就路滑上不了山,庄稼收成少,时间一长,大家就不再种了。一来二去,田地就撂荒了,如果村里再没有什么变化,恐怕以后就真没人待了,老少爷们根本看不到希望!”村民陈大周说道。
“说一千道一万,想办法持续增加农户收入是关键。可这样条件艰苦的龙树村要致富真的宛如一块硬骨头——难得啃。”小组长代普开忧心道。
“要想让沉睡的龙树村彻底‘苏醒’,就要因地制宜,让更多的老百姓留下来自主发展产业,持续增加收入。” 红云红河集团会泽卷烟厂驻村书记郑玉敏和驻村队员杨昌平、陈加勤经过实地摸排,积攒了一些想法。
“郑书记这回是吃了秤砣——铁了心”
“我本身就来自农村,根据工作安排来到龙树村驻村,现在就是龙树人了,就要为老百姓干点实事。”这是郑玉敏驻村第一天在工作会议上说的“驻村”誓言。由此“龙树山尖尖的苦”便成了郑玉敏“心尖尖的刺”,这些戳得他茶饭不思。
自驻村那天起,郑玉敏就和两名工作队员为了给乡村发展“添生气”,经常走进山坳坳,了解“冒热气”的需求、“接地气”的想法。驻村一个月,郑玉敏和两名工作队员徒步行走不下400里,在农户的板凳上,他躬身倾听,与耄耋推心置腹;在田间地头,他“汗滴禾下土”,和村民干在一起……走访党员、村干部、贫困户、养殖能手、学生、普通村民300余人,全面了解村民的期待和困难、酸甜和苦辣。
“为了乡村振兴,郑书记这回真是吃了秤砣——铁了心”。村民陈大升由衷地说。
郑玉敏在村民家走访交流。崔家雄 摄
“我现在就是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在一次村委会议上,郑玉敏说道:“来到这里,我就是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当下,龙树村要振兴就必须要有一支坚强有力的班子,除了帮钱帮物,还要建个好支部,才能让村两委和民心聚沙成塔。”
为了破解龙树村的发展难题,郑玉敏白天“上门蹲点”、晚上“电话预约”,每天“上紧发条”,挨家挨户了解诉求、宣传政策、谈心解难……郑玉敏带领班子隔三差五,就去村民家里转一转、板凳上坐一坐、躬身听一听,把足迹遍布“一地一畴”间,把心思放在“一窖一路”上,把关心放在“一枝一叶”里。
据村小组组长安兰兰介绍,“现在党员队伍壮大了,班子影响力迅速提升,村民们越来越信任村委,遇到事情首先就会向村委汇报,村委班子满意度测评达到96%,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
“这个生活就如瘸子跳高——腿(忒)好了”
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帮扶?郑玉敏和两名驻村队员从驻村那天就在思考。
帮扶是做一根为急难户缝合命运创伤的线子,如捐钱捐物为因糖尿病导致了双目失明的王传定雪中送炭;帮扶是助力学生就学成才的一把梯子,如为孔丽贤在焦虑“考得起,读不起”时慷慨解囊;帮扶是支撑村民辛勤劳作的一个桩子,如为村民修路引水;帮扶是改善村民人居环境的一把刷子,如扮靓以落明小组“新颜值”。
以落明小组位于半山坡,一到下雨,猪牛羊粪、生活垃圾就冲下来,经过驻村队努力协调,一年多污水管网改造,并针对房前屋后、犄角旮旯,积极“清脏治乱”,敦促村民养成“垃圾不乱倒、污水不乱泼、杂物不乱堆”的习惯。如今,人居环境真正实现“净了、亮了、更绿了、更美了”。
“如今村里路灯亮堂堂,走个夜路心不慌,硬化路户户通,散个步、串个门儿,太方便啦!晚饭后,到休闲小广场走一走,扭一扭;与邻居们唠一唠,笑一笑,这个生活就如瘸子跳高——腿(忒)好了。”村民崔荣德兴高采烈地说道。
“幸福就要芝麻开花——节节高”
郑玉敏深知,乡村振兴,就得“农”墨重彩,发展产业擘画助力龙树发展新蓝图。
此前郑玉敏就被陈大应的养猪史“惊艳”了一把。他几次三番找到陈大应,交流探讨,在村委会会议上,利用“激将法”“启发式”,点燃了村民的养殖热情。
在发展产业的讨论会上,村委一班人七嘴八舌“炸开了锅”。
“搞绿色经济,才能‘钱’景无限好。”
“香菇喜欢在低温、阴暗、湿润的环境中生长,龙树村刚好气温适宜,适合种植。”
郑玉敏高兴地说:“我等的就是大家这句话!”两横一竖,说干就干。如今,以落明小组香菇大棚建设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预计年底可以投入使用。
“以后在家门口就能挣上钱。一天下来不仅能挣钱,还可以照顾到孩子,很方便!”村民王传启激动地说。
另外,龙树村引入当归、党参种植,实现土地流转150多亩,真正实现土地“托”出去让村民享红利。
对于乡村振兴,郑玉敏有了新的理解,就是要纾困解难,为急难群众送上暖心“雪中炭”;要带领村民走出致富“新路子”;让建设生态宜居美丽龙树“入画来”。
如今,村民谈起“第一书记”郑玉敏,“大拇哥”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郑玉敏脚“蘸”泥土,走出城里的“暖窝窝”,走进龙树的“山坡坡”,手撷希望,带着村民种下致富的“经济果”,成了村民口中的“香饽饽”。
任凭龙树九曲十八弯,倾情帮扶山间一片暖。如今,村边树木参天、鸟语嘤嘤,村中牛羊成群,笑声鼎沸,各类花草盛开得淋漓尽致,纷纷探出头来,向过往行人频频招手,俨然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作者:崔家雄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