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晨光,走进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云南省腾冲市的和顺古镇,远处稻田青绿,近处清溪潺潺、莲池成碧,生态之美,美不胜收;过牌坊,踏双虹桥,穿小巷,依山势错落的传统民居白墙黛瓦,处处皆能感受文化的厚重;转进菜街,吃上一碗热乎乎的稀豆粉,才算是真正开启了古镇的生活。
和顺古镇,是一座“活”着的古镇。生态、文化、生活,这三者构成了古镇发展的全部,彼此依存,缺一不可。如果周边的生态破坏了,如果文化传承断续了,如果居民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无论发生哪一个,对于古镇来说都将会是难以想象的“灾难”。幸好,这一切都是如果。
生态是底色,是古镇的形,也是不可动摇的责任。和顺镇党委书记彭海邦说:“2023年,我们在古镇周边的湿地监测到了280余种鸟类,这得益于优质的生态资源,也是生态保护的成果。和顺古镇在保护、传承、开发一体化发展中,田园、水系、古木、鱼鸟等构成的生态圈已经与古镇实现了完美融合。”
这些重要的生态元素,正在为和顺古镇发展拓展出更大的价值空间。登临古楼,倚窗而立,山水风光尽收眼底;游船独坐,拨水戏鱼,一静一动饶有乐趣;踏足田园,回望古城,浓浓乡愁涌上心头,这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当你感受完生态的美,再去体味文化的醇,定别有一番风味。
雨中等待上客的船。郜晋亮 摄
文化是核心,是古镇的魂,是坚定不移的传承与守护。600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侨乡文化、宗祠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和顺古镇开放包容、彰显个性的独特文化内涵。正因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才有了古镇的生生不息。
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的和顺图书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扛起锄头是农民,放下便是读书人。和顺古镇常住居民7000人,其中有3000多人办理了借书证,很多都保持着一周两次的借阅频率。尊崇文化、晴耕雨读早已融入和顺古镇文化的根脉。
作为和顺古镇开发运营的主体,柏联和顺公司也有自己的一套“经验”。文化的传承,首先是保护。古民居、古街巷、洗衣亭、古树等,这些文化的载体都是重要的保护对象。它们能让古镇的风貌保持原汁原味。其次,文化是看不见的东西,只有把它浮现出来,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才能更好地去传承,同时也能让游客有最直观的体验。
古镇里的洗衣亭。郜晋亮 摄
柏联和顺公司总经理谢金汶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将600多年积淀下来的文化浮现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邀请文化顾问,挖掘古镇的文化人物、文化故事,在古镇里打造文化长廊。就连街巷的设计、设施的布置也都会尽力与古镇文化相融合。”
不论是生态保护,还是文化传承,都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古镇,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古镇,而守护与发展的落脚点正是这里人们的美好幸福生活。
和顺古镇与中国许多古镇最大的不同,就是原住居民仍然居住生活在这里。有了生活,古镇就有了生机,图书馆还保留着手写登记簿的习惯,一摞摞用皮筋捆好的借书证整齐地摆放在一旁;古镇菜街街角的那家稀豆粉小摊,在固定的时间总会出现在那里;用红布包把孩子背在背后遛弯儿的妇女,三三两两站着,有唠不完的家常……
菜街一角。郜晋亮 摄
古镇的不断发展,也为这里的居民带来了丰厚的回馈。80%的当地居民是柏联和顺公司的员工,有着稳定的工资收入;有的则将家里的老房子改造成民宿、餐厅,借着古镇的“流量”,自己经营自己致富;5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领到公司发放的养老金,幼儿还可以享受幼教基金。总之,腰包鼓了,日子美了。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见习记者 赵子萌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