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登上“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城楼,在那里,他用一句“这是我们的宝贝”,生动阐释了长城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时,再次强调“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殷殷嘱托“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
万里长城蜿蜒起伏、气势磅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保护好这个宝贝,不仅因为长城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更是因为在精神层面,长城这样的重要文化遗产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象征,连结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与未来。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我国是文化遗产大国,有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星散在广阔中华大地上、绵延于岁月长河中,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面对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充分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守护”与“弘扬”中,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一些城市和乡村中具有保护价值的文化遗产资源,因为未及时被认定为文物或历史建筑,在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中被破坏、拆除,令人痛惜不已。这就需要我们尽快完善与城镇化、工业化配套的文物保护政策法规,以事先预防破坏而非只有事后惩罚的方式来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同时,还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都参与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中。在此次收到总书记回信的石峡村,全村有八成以上的村民都是长城保护志愿者,“上长城去”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捡垃圾、清除杂草、劝阻游客攀爬野长城……在一件件小事中,长城文化代代传承,凝聚成村民共同的精神纽带。相信有了更多人的共同守护,我们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当然,“保护”并不意味着把文物锁在库房里、圈在围墙内。文化遗产本就来自于广大民众的创造,只有让它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才能让它们获得持续传承发展的土壤。在故宫,一件件展品从库房里走出,在展厅里与观众进行着穿越时空的交流;在敦煌莫高窟,数字技术还原了千年前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激发起游客对伟大文明的深刻共鸣;在长城,“夜长城”以科技赋能,将戚继光、孟姜女等历史人物带入人们的视野,让人们在互动体验中领略长城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一件件文化遗产也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被赋予崭新的生命力,焕发着时代光彩。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事实证明,让包括长城在内的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看得见、摸得着,让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文化遗产对生活的影响,感受到它们的魅力,才能汇聚起更多的民众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行列,形成良性循环。
今年,是邓小平、习仲勋等领导同志“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发表40周年。在过去的岁月中,长城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建设、保护、传承中,始终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历久弥新。新时代,包括长城在内的文物保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让我们“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我们灿烂的文化遗产,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长城。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