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社会 详情

一样的干旱天气,这种马铃薯凭啥能多赚两倍钱?
——“良种+良法”旱作绿色栽培助薯农增收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李婧
  • 作者:王泽农
  • 2024-09-10 13:03:10

日前,“加工型马铃薯旱作生产现场观摩会”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克山农场召开,专家对克山农场第二十作业区旱作规模化种植的两个马铃薯品种进行了田间测产比较,这两个品种分别是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东农317”和当地主栽原料薯品种“延薯13号”。测产结果为:新品种“东农317”实际亩产3.80吨,适合机械收获的有效薯亩产达3.41吨,块茎干物质含量23.22%,淀粉含量17.45%;老品种“延薯13号”实际亩产2.99吨,适合机械收获的有效薯亩产2.87吨,块茎干物质含量19.67%,淀粉含量13.9%。

单看这几组数据就能知道新品种优势明显,普通读者可能还不知道的是淀粉含量不同的马铃薯,市场价也是不同的。

据介绍,按照当前的原料薯价格,淀粉含量16%的原料薯每吨900元,淀粉含量每增加或降低1%,原料薯价格就增加或降低40元。新品种“东农317”的原料薯价格可达每吨940元,“延薯13号”的原料薯价格则为每吨820元,两个品种原料薯价格每吨相差120元。这两种旱作马铃薯的种植成本一样,都在2000元/亩左右,按适合机械收获的有效亩产计算,种植主栽品种“延薯13号”的亩收入为353元,种植新品种“东农317”的亩收入可高达1205元,亩增收达852元、增幅超过200%。

北大荒薯业集团副总经理李明安说,2024年是克山农场多年未遇的重度干旱年份。马铃薯田5月初播种,生育期间5月至8月的降雨量仅为245毫米,在产量形成关键时期7月至8月间的降雨量仅为100毫米,约为常年平均降雨量的一半左右。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东农317”经受了极端干旱年份的特殊环境考验,充分体现了加工型新品种比主栽老品种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较高的产量潜力和优良品质。克山农场基地将尽快用“东农317”代替“延薯13号”,作为中熟类型的原料薯品种进行旱作生产。

李明安还补充介绍,“东农317”在克山农场从小区试种到规模化种植示范已连续4年,在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下,采用机械收获每亩节约成本230至400元,节省人工捡拾和收获浪费的成本15%以上,大幅度节本增效。

据了解,淀粉加工是我国北方一作区马铃薯加工利用的主要方式,年消耗原料薯约400万吨。一直以来,淀粉加工企业多采用鲜食尾薯和小屑薯为主要原料,生产1吨淀粉约需原料薯7至8吨甚至更多,加工中存在原料质量稳定性差,污染物排放量大、能耗高,生产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东北高产高效栽培团队针对淀粉加工原料薯供应的“卡脖子”问题,依托团队自主选育的东农系列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近年来在北方一作区开展“马铃薯专用淀粉加工原料薯绿色生产技术”示范,推广“良种+良法”的环境友好、低碳低成本淀粉加工专用原料薯绿色栽培模式,倡导因地制宜进行旱作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

“东农317”的选育者、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东北农业大学马铃薯遗传育种与栽培团队负责人石瑛教授介绍,“东农317”是中熟加工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生育日数约85天,是东农系列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中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丰产潜力较好的。该品种的加工特性好、用途广泛,适于薯条、全粉和淀粉加工,块茎干物质和淀粉含量较高、淀粉颗粒大,还原糖含量低,食味品质优。尤其是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和抗逆性,对干旱和盐碱均有一定的耐受性。曾经在陕西榆林、内蒙古乌兰察布等地进行试种与示范,均有不错的表现。

石瑛教授特别强调要提升对“良种+良法”重要性的认识,要根据生态环境条件和产品用途选择适宜的节本增效、绿色低碳栽培模式,一定要注重考虑种植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要盲目追求高产而增加生产各环节的投入。未来的马铃薯种植一定是良种良法配套的栽培技术升级模式,要以品种为中心,集成现有技术、应用推广落地。通过良种良法配套,把马铃薯单产保持在合理区间,达成基于生态友好的投入产出平衡,特别是要在资源约束地区减少化学投入品,减少灌溉用水,提升种植效益。她说,高产并不等于高收益,马铃薯种植要找到成本、产量与收益适宜的平衡点,通过提高适宜区的单产以减少非适宜区的种植面积,用绿色、低碳栽培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利用已有的通用技术针对专用型新品种进行种植技术集成优化,是未来马铃薯绿色栽培的方向。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泽农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