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观点 详情

“千万工程”经验,河南丘陵片区怎么学?

  • 编辑:倪杨金子
  • 作者:杨建国
  • 2024-09-11 23:01:36

占河南25%面积的丘陵地区,如何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日前,河南召开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丘陵片区)现场会。会议总结交流全省丘陵地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做法,安排部署下一步丘陵地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重点工作。

河南省副省长李酌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要立足实际,把握丘陵地区地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宜丘陵地区乡村建设的路径、机制和模式;久久为功,不断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向深入。

建设和美乡村,河南丘陵地区特殊在哪?本次会议给出丘陵片区和美乡村建设哪些“方法论”?

分片推进

2023年12月12日,河南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会召开。

以这场推进会为标志,“千万工程”河南实践新阶段正式开启。

本次会议中,“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成为贯穿新阶段河南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核心逻辑。

随后,河南省委工作会议、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河南省委一号文件等河南“三农”顶层设计,均重点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河南如何破题?

今年以来,河南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突出了“分片推进”的方法论。

5月20日,河南召开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豫南平原片区)现场会。本次会议聚焦河南传统平原农区,交流平原农区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推进河南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指引。

3个月后,河南召开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丘陵片区)现场会。本次会议聚焦河南丘陵地区,总结交流全省丘陵地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做法。

河南“分片推进”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全省的地理地貌条件。

河南省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平原、山区、丘陵三种地形地貌兼备,平原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河南省国土面积的 55.7%、44.3%。

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平原有平原的特点,山区有山区的风貌,丘陵有丘陵的优势和条件,“分片推进”就成为了“千万工程”河南方案的重要抓手和方法论。

笔者认为,这种“片区推进”的方法论,不仅仅针对全省,具体到每个地市、每个县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都需要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地理地貌的特点、特质,探索出适宜各自特色的乡村建设的路径、机制和模式。

丘陵片区,特殊在哪?

与平原、山区相比,河南丘陵地区,特殊在哪?

这得先从河南丘陵地区在全省的重要性说起。

这里有一组数据:

河南以丘陵地形地貌为主的县(市、区)共有29个,占全省121个涉农县(市、区)的24%;

丘陵地区总面积约4.2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5%;

丘陵地区常住人口1722.08万人,行政村数量8211个,分别占全省的19%、18%。

可以说,无论从人口、面积还是村庄数量,丘陵地区都在全省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河南丘陵地区有哪些明显特点?

笔者总结,总共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乡村产业方面,丘陵地区多元的地貌形态为乡村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遗迹,成为乡村发展的独特资源,有利于乡村旅游和林果业、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

二是在乡村布局方面,受地形地貌的影响,丘陵地区乡村目前分布零散,单个乡村聚落规模较小,乡村人口分布密度不高,没有形成集聚连片发展的特征,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存在建设工程量大、成本高的问题。

三是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丘陵地区区域内发展差异较大。城市周边的近郊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远离城区的农村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各种要素资源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发展。

因此,基于丘陵地区村庄分散,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特点,必须立足丘陵地区实际,循序渐进,探索适宜的机制模式。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全省丘陵片区现场会中找到答案。

片区组团怎么搞?

连续两场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现场会,“片区化、组团式推进”成为了贯穿不同片区的共同导向。

和美乡村建设中,片区组团究竟怎么搞?

本次现场会,济源示范区和郏县给出示范解法。

从基础条件来看,济源位于豫西北、晋东南交界地带,全域面积1931平方公里,山地、丘陵面积占比88%,森林覆盖率达45.28%,人口73万,辖3个省级开发区、11个镇、5个街道、525个村(居),是全国唯一在全域规划建设的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是河南省唯一在全域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和美乡村建设工作,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在前期美丽乡村精品村和休闲旅游村庄建设的基础上,以地域整合为中心、抱团联动为重点、全域提升为导向,探索了“实施五个联动、调动五个资源、坚持五个程序”三五模式,初步形成了1个市级大沟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和10个镇级乡村振兴示范带、N个组团的“1+10+N”的连片提升机制。

具体发展中,济源示范区“五个联动”推动片区融合发展。

一是党建联合。探索组建涵盖3个村的花石组团,成立“花石组团党总支”,成立三家村强村公司,推动“一村富”带动“村村富”。

二是规划联批。编制片区实用性村庄规划,成为全省唯一的连片村庄规划编制实施试点。成立由规划部门负责同志任主任的片区规划委员会,统筹基础设施布局,整合土地指标,实行片区内部平衡、直接审批。

三是产业联兴。已形成蔬菜制种、兔业养殖、薄皮核桃、休闲旅游等主导产业,涌现出了多家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周边两万余户群众增收致富。

四是设施联建。全面排查梳理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短板,建台账、列清单。统筹公共设施的协同指引,促进片区内整体性与多样性统一,片区主干线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

五是乡风联治。全面推行小微权力“清单制”、道德“积分制”,制定农村干部“负面清单”30条,涌现出“老班长”调解室、“板凳议事会”等个性化服务模式,片区内两个镇均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

通过党建联合、规划联批、产业联兴、设施联建、乡风联治“五个联动”,济源示范区组团式、片区化推进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因地制宜打造示范区特色村庄发展带和10条镇级乡村振兴示范带,形成了全域片区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格局。

郏县方面,深入开展和美乡村先导片区“四季看变化”工作,与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县、省级美丽乡村重点县试点等项目统筹联动,将村庄小流域治理一并纳入规划范畴,片区化、组团式推动和美乡村先导片区建设。立足杨柳河、沣河、运粮河水系,打造“茶食姚庄”和美乡村先导片区,引水入寨入村,恢复了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临沣寨水寨互映的生态画卷。立足青龙河水系,打造“古韵黄道”和“大有作为”和美乡村先导片区,再现了全国传统村落纸坊村、王英沟村、前谢湾村,全国景观村落杨庄村等沿河村庄流水潺潺的乡愁乡韵。

丘陵特色牌怎么打?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根基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

丘陵地区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丰富、农产品种类多样,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本次片区会强调,要聚焦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重点培育壮大特色种养业、绿色食品业、文化旅游业、特色手工业、电商物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业等乡村富民产业。

如何把丘陵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产品优势、产值优势?

本次片区会上,济源示范区、郏县、确山、信阳市浉河区立足资源禀赋,给出了各具特色的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方法论。

以济源示范区为例,立足丘陵地区具有农业制种的天然优势,通过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种养传统,培育壮大的主导产业,一个产业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和百姓致富。

比如,济源已成为河南省最大的蔬菜种子生产基地。通过济源绿茵种子产业园区这个园区载体,采取100%全订单生产模式,建立和完善基地合作共建机制、风险保障体系和绩效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家庭农场规模发展,积极推广“蔬菜制种+”等“万元田”种植模式,已辐射279个行政村,带动1.2万农户致富,产业富民成效显著。

郏县方面,则从水资源相对匮乏,是全省29个受旱县之一的短板出发,把构建现代水网体系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与乡村治理、环境改善、产业发展、群众增收、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充分衔接,探索了一条浅山丘陵地区乡村建设新路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已初步呈现。

如何以水为基,因地制宜兴产业?郏县将水系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做好“水产业”、做强“土特产”、做活“文旅业”等方式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比如,围绕水系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全县以水为媒,创成A级景区5个,年接待游客280余万人次,去年综合收入6亿多元,生态“好水”变成了增收“活水”。依托姚庄乡全域AAAA级旅游景区,建成乡村会客厅,建设共富学院,发展培训经济,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信阳市浉河区依托茶叶特色优势,发展生态茶园25万亩,建设有机、绿色茶园1万亩。今年,全区春茶产量达1.7万吨,总销售额67.5亿元,带动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发展特色产业的富民成效显著。

壮大集体经济,丘陵片区有哪些新解法?

发展乡村产业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浙江“千万工程”实践中,把乡村产业发展融入乡村建设,因地制宜组建不同层面的强村公司,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为富民增收探索了新路子。

对于河南丘陵片区,如何创新完善经营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本次片区会,同样给出了各具特色的新解法:

济源示范区方面,突出运营前置,积极探索支部引领式运营、文化输出式运营、撬动社会资本式运营等多种运营模式。以清涧村为例,该村通过聘请乡村CEO,薪酬与村集体经济收益挂钩,今年以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

郏县方面,突出推动产村融合发展,以郏县茶食姚庄和美乡村先导片区为例,该片区在推动产村融合中,打破传统农村集体合作组织经营渠道、人员限制,重构市场主体,片区六个村全部成立强村公司。其中,仅三郎庙强村公司承办的樱花节、音乐节两项活动,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00余万元,新增村集体经济20余万元;

信阳市浉河区方面,突出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机制,探索建立“茶企+村集体+合作社+村民”的大宗茶发展模式,“主理人+茶农”的茶园民宿托管模式,“春播基地+商户+农民”的农村电商发展模式,“运营公司+村集体+村民”的茶文旅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通过运营把乡村与市场联系起来,把政府想做的和群众想要的有机统一起来,初步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作者:杨建国(乡村振兴传播大使 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