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热点 详情

文化中国行|一砖一瓦,见证时光流转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吕璐芳
  • 作者:丁乐坤 张缘成 于涵阳
  • 2024-09-22 14:29:20

村落的建构,来源于历史,受制于地理。悠悠华夏,上下五千年,一座座各具风貌的古村落静静地伫立。

岁月无声,古村落惊艳了往日的时光;建筑无言,但每个村落的民居和古建筑都是当地自然风貌、风俗传统最直观的呈现:它们承载着乡愁、见证了岁月、体现了先人智慧。

历经千年,国人用智慧营建着属于自己的家园,而建构起这些家园的,正是村落里的每一间房屋、每一个布局、每一处设计。它们或精致、或典雅、或雄浑……

时至今日,许多各具风貌的乡村古建筑依然伫立,不同以往的是,曾经沉寂的古村落开始热闹起来。依托丰富的古建筑资源,传统古村落通过加大保护力度,创新文旅业态,以乡村旅游带动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

时光斑斓,岁月流转。过去人们依赖这些建筑得以生存和发展,如今这些建筑则依赖人们的活化利用得以流传。从未走远,今更胜昔。古村落带着它的“变”与“不变”,持续书写着属于它的丰收故事!

古村新气象,保护迎发展

在安徽省黄山南麓,新安江上游的丰乐河畔,坐落着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西溪南村。

河水悠悠穿村而过,滋养着延绵数公里的枫杨林湿地。古村内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掩映在枫杨林的怀抱中,平添出几分超脱与宁静。西溪南村至今保留着众多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行走在错落有致的古宅院落间,每一步仿佛都踏响了岁月的回音。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网红民宿夜景。资料图

古村落焕发新生离不开有效保护,为有效保留村庄的肌理和古韵,当地政府整合财政资金和外部资源,按照“微改造、精提升”思路,全面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实施古村落生态修复、古建筑单体保护等项目,严格把控村庄建筑风貌,努力寻求“保护优先”与“创新活化”之间的平衡。

“守护古村落肌理,不搞大拆大建,把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才能守住乡土气息、乡土文化,激活传统村落的生命力。”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党委副书记胡剑霖说。

现如今,这个不到3平方公里的古村,2023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多达50万余人次。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相互融合,共同绘就了西溪南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瑰丽底色。

就地取材,也是古村落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太行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上,有一个石头筑就的小山村——岳家寨村。

村子依山而建,街道曲折蜿蜒,屋子高低错落。这里的房子除了梁柱、桁架是木头以外,其余所有的部分皆是石头搭建。村民们就地取材,用漫山遍野的石头构筑起穿越千年的生活。石街、石屋、石墙、石瓦、石桌、石台、石磨、石碾……形成了一幅以石为画的世界。

村里的老支书岳先来告诉记者,在这里,所有外墙须由石头堆砌,屋顶则必须由石片盖成。为了保持石片屋顶的原生态,所有屋顶不能装有太阳能热水器等现代设施。

事实上,石头房费时费工造价昂贵,而修建现代砖瓦房则容易很多,保存石头房的想法引来了部分村民的不理解。为了保护古寨的传统风貌,岳先来挨家挨户给村民讲解保存古村原貌的重要性。最终,全体村民达成了一致。“现在村里的老百姓共同立下‘两个不’规矩:修旧如旧,不破坏村庄原风貌;诚信经营,不破坏村庄声誉。”岳先来说。

安徽省黟县宏村 绿水青山之间的徽派建筑。郭诗瑀 摄

原汁原味,才能古色古香。如今的岳家寨村,不仅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典范,更是一个历史底蕴丰厚、自然风光绮丽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岳家寨也一跃成为年均接待游客13万余人次的旅游“大”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

“保护就是发展,石头村要一辈一辈地传承下去。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岳家寨要保护好这个活着的石头风貌,让岳家寨更美,村民们更富!”岳先来说。

民宿兴村落,村民富路宽

古村新貌的背后,是一次次传统元素与现代创新完美融合的生动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来自“外乡人”群体所投资打造的民宿等新业态,与“原乡人”依托自家老宅改造的充满乡土风情的民居,形成了互为补充的态势,共同拓宽了乡村发展的新未来。

漫步在西溪南村,不时能够嗅到随风飘来的阵阵香气。循着香味,一家名为“溪边55”的店面跃然眼前。这家“隐藏”于古民居中的店铺是当地知名网红店,集住宿、餐饮、文创于一体,店主是来自宝岛台湾的许若侠和黄敏夫妇。西溪南村的文化底蕴和田园风光让他们感受到了古村的内在活力,于是决定留下创业。

“溪边55”的前身是西溪南村一处闲置的古民居,拥有400多年历史。黄敏还记得第一次步入这间民居时看到的场景,“院落内杂草丛生,树木无人打理枝条肆意生长像‘炸开’了一样。”

福建省永泰县中山村 充满烟火气的村落街道。丁乐坤 摄

许若侠和黄敏夫妇请来工匠,以传统工艺改造古建筑,让这间老屋在保留古居风貌的同时重焕新生。“我们坚持‘修旧如旧’的改造原则,在不改变主体结构的前提下提升居住舒适度,影响古居风貌的设施会将其隐藏起来。”

胡剑霖用“室外千年,室内五星”来形容这些古民居的改变。“目前西溪南村共有72家民宿,其中三分之一是由来自北上广深等地的创新创意人才创办的。他们来到西溪南村,通过合法流转方式取得古民居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后,对古民居进行改造提升,打造出民宿、研学基地等新业态。”胡剑霖说。

受一批批“外乡人”的影响,当地村民也逐渐浸润于浓厚的艺术氛围和营销思维之中。传统农家乐的经营环境和服务模式也在向更具品质化的方向转型升级。

“90后”村民柯世豪家的老房子建于明末清初,随着乡村旅游热潮在西溪南村兴起,2018年,原本在外务工的柯世豪决定返村,与家人一起经营农家乐生意。

在民宿等多元业态的带动下,柯世豪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受村内网红民宿改造提升的启发,柯世豪也将自家的老房子重新翻修,并给民宿重新起了一个网感十足的名字——“后院有请”。

“现在每年的收入可以达到20多万元哩!这两年游客越来越多,我把村里摆渡车接送的业务也承包过来。和家人留在村里也能创业致富,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柯世豪笑着说道。

蓟州古渔阳,素号山水乡;东北三十里,有峪曰穿芳。

小穿芳峪村坐落于天津市蓟州区东北部的穿芳峪镇,村子虽然有着美丽的名字,但2012年以前却以穷出名,村里人均年收入仅8400元。

“后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村里累计投资3600万元改造和建设基础设施,建成了面积达600亩的小穿乡野公园和26家中高端四合院。”小穿芳峪村党支部书记孟凡全介绍,“得益于发展民宿旅游,村里的收入状况一天天好起来。”

民宿要想吸引游客,必须找到自身独特的竞争力。“自明清时起,小穿芳峪村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众多文人雅士为这里留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珍。”小穿芳峪村“90后”党支部副书记郝杨杰说,“有山、有水、有文化,这是我们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优势。”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马海村,梯田之上的半山书屋。资料图

小穿芳峪村把历史文化要素同民宿建筑风格结合起来,用“名人典故”打造出“一户一景”。村庄还与天津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实施了乡村记忆工程,挖掘整理村庄周边区域乡贤文化、农耕文化等历史文脉,强化了文化“内核”,通过建筑载体将本乡本土的传统文化一一呈现。

“来小穿芳峪村至少要住上三晚。”孟凡全解释道,“一晚住乡野小屋,近距离接触自然;二晚住窑洞,既冬暖夏凉,又可以围炉煮茶;三晚住四合院,可以直观体验‘穿芳隐逸文化’,感受‘世外桃源’。”

谈起发展乡村民宿,村民张素兰说:“我们这跟大酒店一样,他们有的我们基本都有。过节那几天,我这个小院儿连住带吃一天的收入就有好几千元。”

文旅共相融,故土展新篇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传统民居建筑是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传统民居经过重新规划和设计,开始重新聚拢人气。当现代理念与传统村落相遇,能碰撞出怎样新的业态与火花?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石节子村位于半山腰的峡谷中,海拔1300米,属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干旱地区,整个村落民居建筑为合院围合式,以西北地区常见的土坯房为主。

石节子村曾是秦安县的贫困村之一,由于干旱缺水,村民只能靠天吃饭。现如今,群山环绕之中的石节子村拥有了另一重身份——石节子美术馆。它是国内第一个乡村美术馆,通过艺术乡建,石节子村迎来了“新生”。

“石节子美术馆由整个自然村庄的山水、田园、植被、院落、家禽、农具及村民构成。”石节子美术馆负责人胡建强介绍说,全村13户民居呈8层阶梯状分布,构成13个分馆,游客走进村里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艺术的一部分。

村子是艺术馆,村民是艺术家。乡村小路旁随处可见的雕塑、黄土崖壁上各式各样的作品……艺术创作布满村落各处,正成为活化村庄、探索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

山西省平顺县岳家寨村,红叶映衬下的村落全景。资料图

艺术乡建从物质空间与文化场景的层面塑造乡村,也完善了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村子里以前没有路灯,一到晚上便是一片漆黑。在艺术乡建的推动下,村子后来装上了太阳能路灯。”见证村子改变的胡建强感慨地说,“现在每到夜晚,站在远处遥看被灯光照亮的石节子村,就像是群山之间的一处舞台,很美。”

以艺术为支点,石节子村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我们以全村13个农户院落为依托,打造了13处艺术馆,可为前来村上拍摄艺术写真、观光、旅游、研学的艺术家和研学团队等群体提供住宿、饮食等生活所需,以此来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胡建强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石节子村还打造出共享小院,作为服务村民与游客的共享空间。“共享小院设有主房、偏房、阅读分享空间等6个实用房屋。院外还精心设立了自然休闲区,可以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选择。”共享小院负责人赵晓昺表示,石节子共享小院依托现有场地,可举办英语沙龙、心理健康讲座等文化活动,并通过直播带货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通过发展新业态迎来蜕变的还有福建省连江县的古石村。在连江县黄岐半岛东南端,上百栋传统古石厝建筑交错纵横,碧海蓝天之下,古石村给人一种不真实的美感。

殊不知,就在两年前,古石村仍然是籍籍无名的“空心村”。如今,村庄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拥有民宿、文创空间、奶茶咖啡店、台货铺、茶空间等5个新业态空间。

2021年,古石村从活化利用古石厝入手,引进外来设计团队,通过充分挖掘滨海旅游和传统村落资源,将古村落保护与现代文旅理念有机结合。

图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古城村内的东古城城楼,其始建于汉代,重修于明清。李自海 摄

就这样,村头的传统民居摇身一变成为一间文艺范十足的奶茶咖啡铺子。记者走进发现,店里经营着珍珠奶茶、拿铁、美式咖啡等诸多类目。角落里的唱片机、石墙上的电影海报、随意摆放的老式沙发,咖啡店弥漫着复古又时尚的气息,引得游客纷纷前来“打卡”。

村民杨秀云是这家奶茶咖啡馆的店员,她告诉记者,去年应聘的时候她还对咖啡一无所知,现在她已经可以熟练制作各式奶茶、咖啡,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几百杯。“之前就是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现在能够在这里给游客做奶茶、咖啡,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每个月还有3000元工资收入,我很满意!”

对于新业态的探索,古石村还未停止。“古石村拥有得天独厚的滨海崖壁风光,下一步我们还将引进悬崖咖啡、攀岩、露营等新业态,进一步挖掘古石村的潜力空间,把滨海古村落的魅力推介给更多人。”黄岐镇党委书记王海峰说。

时序流转,值得欢欣的不止是一季的丰收,年复一年的生活富足是更令人安心的丰收!积极迎接新变局,用沉淀了时光的古民居融合新业态的活力,村民们在村落里安居乐业,把乡村生活过成了“诗和远方”。

策划:黄慧 郭诗瑀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丁乐坤 张缘成 于涵阳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