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西渣村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杨晓成,很高兴今天能够来到常熟分享我的故事。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西渣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 杨晓成
2006年我怀着报效祖国,守卫边疆的决心,来到了北京的部队服役,在从军的八年里,我曾多次到北京的郊区参观现代农业,了解到他们的农旅融合发展特别好,这些在我这个农村娃心底种下了一颗发展生态农业的种子。
还记得,2014年的那个冬季,天特别的寒冷,但是我的心是热的,因为我要回到生我、养我的小村庄,做一个新农人。回来以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我的父母和妻子,他们对我这个想法是不同意的。但是我说,我是一名退役军人,如果所有的青年同志都不愿意回到乡村,那我们的乡村振兴由谁来实施?我们的米袋子、菜篮子又由谁来保供?就这样,经过多次的家庭会议,父母一起跟我成立了家庭农场,同意与我一起来做生态农业。
当我拿到180亩地的时候,梦想是很大的,但是有点发慌,原因是我不知道要什么样的产业和技术来引领我们这个小村庄的产业变革与发展。在2016年年初,我和父亲、小姑父一起来到了辽宁盘锦,看到了全国最大的稻蟹养殖基地,我当时非常振奋,下定决心要将这个产业带回到我们的村子里。
带回来以后,我把自己准备在盐城市区买房的资金、退伍金、还有我的服役津贴,共计150万元全部投入到了农场建设。
但当时2016年的全国稻田种养技术不是很完善,懂水产的、不懂水稻,所以在这上面我们吃了很多亏。2018年我接触到南京农业大学王强胜教授,将他们绿色栽培水稻的技术引进到了我们的农场,把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技术也引进到我们的农场,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引进回来后,当时我们的稻蟹是失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多次在农场徘徊,我就在想,当时的创业想法是对,还是错?但每一次徘徊后,我都给自己一个答案,我是一名退役军人,要发挥不怕吃苦,艰苦耐劳的精神,要把我们全村的产业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最后我把两个学院技术融合以后,又创新了稻虾农作,对小龙虾自产、自育、自养一体化模式进行探索。2020年我们农场的模式被中国水产报推荐,2021年中央电视台《中国粮仓》栏目对我们的农场进行了6分钟推荐,去年《共同富裕》栏目组将我们的合作社模式通过短视频进行全国推荐。
2022年,我有幸被党委政府推荐到了西渣村担任党组织书记一职,其实来到这个村的时候,我心里是比较发慌的。因为很多老同志干了一辈子要退休了,新同志刚刚到村,一到两年的新同志对村里基本情况都不是很了解。后来我们就通过召开两委会,明确所有人的分工,我自己对全村所有农户进行了走访,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制定了我们村的三年规划发展。通过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发展三色田园经济,通过种植红米椒、黄玉米,把农户全部发动起来,另外通过党建联建,联系了周边八个村,统一供苗给他们、统一农务技术培训、统一回收模式,我们村集体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战士在战场上的誓言是“不让战友掉队”,我们在村集体干事创业也一样,不能抛弃任何一个村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村集体领办的合作社,投资了8000吨的粮库,这样每年可以带动50人就业,而且每人每年有10万左右的收入,同时村集体每年有17万元的分红,今年我们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
最后欢迎各位朋友,有机会到我们的西渣村走一走、看一看,品尝我们的生态食品,体验我们的田园乐趣,谢谢大家!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