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敏:返乡创业扛起种粮大任

2024-09-22 15:56 来源: 编辑:刘婉茹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叫范小敏,出生在江西瑞昌一个小山村里,这里人多地少吃不饱,我从小就想通过努力读书走出这里,经过两次高考失败后,1993年我踏上了南下打工之路,开启了我十几年的温州打工生涯。在这里我做过五金加工厂的学徒、做过皮鞋、也做过驾驶员,但一直没有归属感。

DSC_4756.JPG

江西省瑞昌市碧野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范小敏

2000年开始,我的几个哥哥流转了300多亩水田种植水稻创业,但是几年下来一直没有什么收益。我认为,国家有这么多好的惠农政策,为什么没有好的收益呢?我提出想加入他们,几个哥哥说,你要好好地考虑一下,万一失败了,你就会失去收入不错的工作,我还是决定抓住这次机会,2009年我辞职回乡创业,说干就干,我仔细分析了不能产生效益的根本原因,第一,规模太小;第二,机械化程度太低;第三,劳动成本太高。找到了症结所在,马上对症下药,我首先解决水稻种植当中的三个薄弱环节:育秧、插秧和施药。

我先后用了成本较低的淤泥育秧和熟土旱育秧技术,最后都失败了,损失惨重。在田里大量的取熟土,也引起了老百姓强烈的反对,正当我走投无路的时候,我的难题引起了各级农业技术部门的高度重视。后来我和南昌一家专门研究水稻基质公司合作,第一批做下来就达到了惊人的效果。出苗非常地整齐,没有烂秧,还比传统育秧快了将近一个星期。在下面几个批次中,我们不断地调整技术方案,把水稻基质育秧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直至一半。

2010年,瑞昌市碧野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了,为了解决插秧和施药的问题,我购置了九江市第一台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和江西省第一台自走式喷浆喷雾机。种植难题解决了,我的规模也从2009年流转300多亩到2012年的2300多亩。2012年首次实现了种植盈利70多万元,合作社的影晌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从成立时的6户到2013年增加到114户,成为全国首批农机专业示范合作社。

这个时候新的难题又摆在了我的面前,单一的经营模式极大地制约了合作社效益的提高。为了打破这种限制,我们周边几个乡镇农业合作社提出一起组成联合社的想法,但是一直为了怎么合、谁说了算、怎么经营,争论不休。为了打消种粮大户们的疑虑,2015年我拿出全部积蓄、亲朋好友的借款以及银行贷款总计200万元,作为联合社建设粮食烘干厂的启动资金,并承诺他们自愿认购股份入股,如果出现了亏损,可以不用承担任何损失,自由退出。虽然有了这么好的条件,但最初只有3个人认购了股份,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建设,瑞昌市第一家日烘干60吨的粮食烘干厂顺利建成投产,当年烘干稻谷400万公斤,实现纯利润20多万元。第二年,联合社成员就增加到了16户,烘干厂规模也从日烘干60吨达到400吨,联合社各成员流转土地15000多亩,收储仓容5000吨。

目前我们正在努力打造绿色稻鸭共育优质稻基地,建成了日产80吨大米加工中心,“碧联金香”稻鸭米成为我们江西叫得响的品牌,现在我成了当地农业领域的小名人,当初对务农的恐惧现在也烟消云散,我坚信农村大有可为,谢谢大家。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