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山东省泰安市西朱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勋,今天来到现场参加中国新农民故事会,让我倍感荣幸。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谷里镇西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朱勋
2014年,在外打拼数年后,我回到了家乡西朱村。同年12月,我当选为村委会主任。2015年3月因为村集体账目问题,村里的三名村干部受到了处分被免职,同时欠下34万元的负债。
老人常说,手里无米唤鸡也不来,当时开展村里的工作非常艰难,但是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下,我边学边干,边干边学,村里的工作逐渐有了起色。2016年,西朱村做了一连串治理行动,这时西朱村的欠债已经达到了70万元,在我一筹莫展,满眼茫然的时候,村里84岁老党员万守军带着村里的老党员和部分群众找到我,对我说:“孩子,我们都知道村里没有钱,也知道你工作难,但是我们大家相信你,相信你能干好,我们大家愿意跟着你一起干。”
当时这个场景对我的触动真的很大,让我心底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带领西朱村的老少爷们发家致富。为了扭转我们村集体负债的现状,我首先想到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此我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项目和产业。此时,西朱村的负债一度到了117万元。
2020年8月,在镇党委组织的一次外出考察中,映入眼帘的大球盖菇让我心中一亮。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我三次去德州考察学习,引进了大球盖菇的种植技术。想法有了,技术也有了,但是钱从哪来呢,谁来种呢?当时村民根本不相信单凭种“大蘑菇”能发家致富,村里也没有钱。村里当时传出了一个顺口溜“要想哭种蘑菇,要想哭得痛,来年接着种。”但是我不信这个邪,我带领村“两委”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率先投资种植了大球盖菇,给村里的老少爷们打了个样。
2021年3月,大球盖菇顺利出菇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疫情的影响下,我们的产品出现了严重滞销,于是建设冷库延长蘑菇的储存期,便提上了日程。想法一出,家里人给我泼了一盆大大的冷水,跟我说,你之前投的37万元马上就打水漂了,你现在还想往里投钱。在家人的极力反对下,我瞒着妻子把家里所有的积蓄全部都拿出来了,又从亲戚朋友那里筹集了部分资金,当时一共筹集了42万元,准备用于动工建设冷库。
这时,我的妻子得知了这个消息,找到我,很生气地对我说:“这是我们两个人这些年辛辛苦苦攒下的所有积蓄,你如果继续这样干、继续往里投钱,那我们就分开吧。”面对妻子的不支持,听了这些话,我无言以对,但是心里想到老少爷们对我的那份信任和一筐筐滞销的蘑菇,我选择了说服妻子,在我“连哄带骗”,软磨硬泡下,我的妻子选择了相信我、支持我。我们的冷库建成了,有效延长了蘑菇的储存期。
为了打开销路,我辗转各地开拓市场,白天采摘、包装、运输,晚上对接收购商跑市场,在长期的连轴转下,落下了严重的腰间盘突出,但是心里想着产业还得继续发展,还得带着老少爷们一块致富,于是一直咬着牙挺到现在。
为了让收购商给我们投入试卖,我不断地向他们讲解蘑菇的好处、卖点。我们还免费把蘑菇送给收购商,给我们投入试卖。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蘑菇通过前期的试销,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响,终于打开了销售渠道。
2022年底,我们村集体收入突破了50万元,完成了村集体收入的正增长,老少爷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自此以后,老少爷们见到我之后,都喜欢叫我一声“蘑菇书记”。
为了打造食用菌品牌,西朱村成立了村企,注册“菌子之交”食用菌产品商标,我们积极参加各种农产品推介会,增加知名度。我们同时打通了线上销售渠道,当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村集体增收30万元。各级政府看到我们产业的良好发展,还为我们拨付了专项资金,助推食用菌产业从原有三四亩的零散种植,转变为现在占地200亩,拥有50个食用菌种植大棚的现代化示范园区。我们还探索出一条复制性强,可推广的“食用菌+瓜果+蔬菜”轮作模式种植,我们积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研发食用菌深加工产品,推动食用菌三产融合发展。
为了更好地留住年轻人在家乡发展产业,我联合周边四个行政村,成立西朱片区联合党委,搭建了共富公司平台,各个村通过土地流转,每村每年可增收4万余元,真正实现了“村村成股东,村村有分红”的局面。同时,我们还为村民就业牵线搭桥,对接农资厂家23个,带动150余名当地居民就业创业,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原来的1.5万元,增加至3万元。
自2014年12月我到村任职以来,西朱村从一个欠债100多万元的”三无村“,发展为现在集体收入超50万的示范村。下一步,我们将乘着蘑菇继续前行,奔向全面振兴。
我是“蘑菇书记”朱勋,谢谢大家!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