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他们,推动历史进程 详情

共和国75周年礼赞丨郭凤莲:幸福是靠艰苦奋斗干出来的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张燕
  • 作者:姚媛
  • 2024-09-26 14:30:22

“我这一辈子是干事干出来的。”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告诉记者,“我3岁半来到大寨村,大寨养育了我,也造就了我,我和大寨村始终紧密相连。这些年我一直没有停歇,紧跟党中央的政策,带着大家伙儿搞生产、搞建设。”

记者来到大寨村时,正值国庆节前夕,前来旅游、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记者沿着宽阔的水泥路来到半山腰上,郭凤莲正站在家口门热情地迎接。她留着齐耳短发,虽衣着朴素,却神采奕奕,不减昔日“铁姑娘”的风采。

大寨村,这个太行山腹地的小村庄,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村民们挥着䦆头、担着箩筐,仅凭人挑肩扛,发挥集体的力量,搬山填沟、兴修水利,在贫瘠的山梁上造出片片梯田。1963年遭遇特大洪水灾害后,大寨人展现了非凡的抗灾能力和重建精神。

幸福是靠艰苦奋斗干出来的

如今,大寨村已焕发出崭新的面貌。2012年,大寨村被评为AAAA级景区。全村200多户村民,有一半吃上了旅游饭。人们过去战天斗地建起的梯田被保存下来,打造成大寨展览馆、三战狼窝掌、大寨田等景点。村口一排排1963年后重建的青砖窑洞被改造成民宿、农家乐、特产商店。制衣厂、酒厂、饮料厂等企业先后兴起,村道、环山路四通八达,村里统一修建起单元楼、二层小楼,村民们只需花费五六万元就能安居乐业。村里响应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号召,近一半梯田退耕还林,虎头山上一片郁郁葱葱。

“过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农业生产,多打粮食,解决温饱问题。现在时代不同了,要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走上共同富裕道路。”郭凤莲今年已78岁,却依旧斗志满满,“不管什么时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一双肩膀“担”起生活

郭凤莲1946年出生,是距离大寨村不远的武家坪村人。1949年,郭凤莲的母亲病故,外祖母将她接到大寨村抚养。在郭凤莲的印象中,小时候的大寨村“破破烂烂”的。村民们住的大多是土窑洞,吃的是野菜、糠面。然而,大寨村也有温暖的一面,大家都很照顾郭凤莲这个没娘的孩子。郭凤莲说:“我从小吃大寨饭长大。村里的大人们我喊姥爷、舅舅,他们对我都很有耐心,从来没骂过我一句,我与他们十分亲近,那时我就下定决心,要报答大寨人的恩情。”

幸福是靠艰苦奋斗干出来的

随着外祖母逐渐年迈,懂事的郭凤莲主动承担起家务,一双肩膀早早与扁担“结缘”。她9岁开始挑水,翻过一座高坡,拎着小水桶,趴在井沿上把水“摆”上来,再挑回去。冬天井台上全是冰,姥姥在郭凤莲的腰间系一根绳子,防止她一不留神掉下去。煤炭要翻过山去几里外的煤矿挑来,年幼的郭凤莲只能走一会儿,歇一会儿。秋收时,郭凤莲要到集体粮场上把分到的口粮背回家。好在大寨村历来就有互帮互助的传统,姥爷、舅舅们看到郭凤莲实在吃力,都会过来搭把手。艰苦的环境,使郭凤莲从小养成勤劳、坚强的品质。

大寨人说:“大寨田是辛苦田,没有辛苦哪来甜。”虎头山脚下的大寨村山高、沟深、坡陡。新中国成立前,全村耕地不到八百亩,分布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既不耐旱,也不耐涝,“三天无雨苗发黄,下点急雨地冲光”,粮食亩产不足二百斤。

从1953年开始,每到冬天,村党支部带领着全村五十多个劳动力顶风冒雪,一块一块垒石头,一担一担挑泥土,苦战白驼沟、三战狼窝掌……誓要把七条大沟、几十条小沟都闸坝垒堰、淤成良田,把坡地、圪梁地修成水平梯田。

大家夜以继日艰苦劳作的劲头让郭凤莲大受感染。那时的大寨村人口仅二百多,种地、修地全靠人力,劳动力紧缺。郭凤莲15岁参加劳动,起初负责在幼儿园照顾孩子们。一年半后,她主动申请:“让年纪更小的人看孩子吧,我要和大家一起在地里劳动!”

郭凤莲的肩膀又一次担上了扁担,她的身影出现在大寨村的山沟、坡梁上。她和大家一样,早晨5点出发去地里,早饭、午饭都在地里吃,一直干到晚上才回家。冬天整修土地时,男人们担来大石头垒坝,妇女们一筐筐地挑来泥土垫地。垒好的大石块之间有缝隙,妇女们就挑来小石块,把缝隙“支”起来。

大寨人垒坝筑堰、填土造地,垒起石坝180多道,总长15华里,修成2条盘山水渠,2个小型水库,3000多个鱼鳞坑;把300多亩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新增80多亩好地,将4700多块山地合并成1900多块平展地。“沟沟壑壑种地,坡坡凹凹打粮”,粮食产量一下提高了。

不让须眉的“铁姑娘”

1963年,17岁的郭凤莲不仅干活是一把好手,还十分喜爱唱歌跳舞,是大寨村的“金嗓子”,走到哪里就活跃到哪里。

这年夏天,大寨漫山遍野的庄稼长势喜人,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却不期而至。从8月2日到8日,雨整整下了7天7夜,一百多条大石坝被冲塌了,层层梯田被冲成了沟壑。全村802亩土地,139亩梯田被冲为平地,百分之九十的庄稼倒伏。全村140孔窑洞倒塌113孔,125间房屋倒塌77间,能住人的只有17间。

那时,受灾地区都等着国家救济。在连夜召开的村党支部会议上,郭凤莲代表青年发表意见:“要干,就靠自力更生干,咱们有党的领导,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硬汉子,再大的困难也保证不向国家伸手,还要保证作出更大的成绩来报答党的关怀!”

大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动了,白天扶苗修地,晚上盖房建仓。大寨村的23个姑娘自发组织起来,成立“铁姑娘队”,最大的17岁,最小的才13岁,郭凤莲担任队长。姑娘们勇挑重担,成为建设新大寨的一支重要力量。

奋战五个昼夜,将500多亩玉茭全部扶了起来。修复冲坏了的梯田,姑娘们用䦆头把石块刨出来,再一点点重新垒好。每天白天的劳动结束后,姑娘们还要挑一百块砖,供村里统一修建新房使用,完成任务才回家吃晚饭。

提到当年,“铁姑娘”中最小的贾春兰眼睛一下亮起来:“冬天整修土地时,天下着大雪,手冻得和石头粘在一起了。别人让咱们回去,大家都说,‘他们能干,咱们也能干!’救灾时,村里有好几支突击队互相比赛,我们姑娘比男孩还厉害哩。”

刚遭受灾害时,村里一片愁云惨雾,大家干活时情绪都很凝重。郭凤莲带头,姑娘们齐声唱起来:“大寨山上红呀红旗飘,共产主义风格高,方便送给人,困难自己挑……”清脆的歌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脚踏岩石头顶天,大寨姑娘意志坚,铺平天,攀高山,加油干,多增产,人人干劲冲破天,要把荒山变成太行的米粮川。”这首姑娘们自编自演的歌曲,唱出了她们不怕苦、不怕累、勇挑重担的精神,唱出了她们在建设新大寨第一线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面貌。

1964年,全国范围内自然灾害频发,多地粮食减产,大寨村虽逢大灾,秋收时却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42万斤,亩产800多斤,除了自用,还为国家贡献粮食30万斤。

把大寨建设好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大寨村的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仅要组织生产,还必须和社员们一样参加生产劳动。郭凤莲也不例外。

“我们23个姑娘每天都在一起劳动。我们虽然年纪小,但从来不搞特殊,别人干什么,我们也干什么。遇到比较难的农活,我们就团成一个团。一块大石头一个人搬不动,两个人、三五个人来帮忙,我们团结起来把它搬走。”郭凤莲说。

贾春兰说:“郭凤莲是我们的领班,她每天起得比我们更早,去把当天的任务领回来。那个时候我们手上没戴过手套,脚上没穿过棉鞋,虽然穿得破破烂烂,每天的心情都可好了。没有手表,我们就看着月亮,比谁最先到地里,天不亮就争先恐后去劳动。”

春天深耕、下种,夏天给作物上肥、上水,秋天收获粮食,再把秸秆铡碎沤成农家肥,冬天修土地,姑娘们跟着郭凤莲走遍了大寨村的七沟八梁。

梳两条辫子或留着短发,卷起裤腿,手握锄头或肩扛铁锹,是她们劳动时最常见的形象。然而,姑娘们可不只会干体力活,她们还是村里的文艺队。在郭凤莲的带领下,姑娘们在劳动之余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歌颂党的好政策。尽管身上穿着补丁叠补丁的衣服,一点不妨碍她们走到哪儿唱到哪儿。

每当村民们劳作休息时,姑娘们就在田间地头给大伙儿表演节目。

大寨村的名声传扬出去后,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每当有重大访问活动时,姑娘们的节目是接待来宾的重要部分。

“铁姑娘”们都是民兵连的民兵,郭凤莲还是神枪手,打靶百发百中。虎头山上时常有狼出没,村里养的小猪仔被叼走了几只。郭凤莲号召大家:“姐妹们,咱们想办法把集体的财产保护好。”姑娘们挎上枪,每天晚上加班在猪圈外巡逻。

随着时间的推移,郭凤莲逐渐脱颖而出。1973年6月,27岁的郭凤莲在大家的推荐下成为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

“那时,我的愿望就是带着大家种好粮食,支援国家建设,村民们都能吃上玉米面、白面,早一点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好日子。”郭凤莲说,这些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把大寨村的经济搞上去,把大寨村建设得越来越美。

1991年后,郭凤莲再次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家开启“二次创业”。一批乡镇企业茁壮成长,旅游业蓬勃发展,大寨村实现华丽转型。

大寨人手里的钱多了,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大寨村兴修水利,把清洁的水引进大寨,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用水难题。

村里引进旅游公司,从2010年起,每到年底,入股的村民能获得3000元分红,每位村民还能分到1000元钱。

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拿到200元养老金,70岁以上老人为300元,村里提供的福利足以让老人们安享晚年。

从1998年起,村里就开始统一修建住宅。村民们提出申请通过后,只需拿出一部分资金,大部分费用都由村集体经济出资。

“要当好党和农民沟通的桥梁,把农民的心声反映给政府,把政府的回应带给农民。”郭凤莲担任第四、五以及十至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这句话道出了她的履职信条。这些年,聚焦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垃圾处理、农民饮水、农药科学使用、土地修复、退耕还林、药茶产业、水土流失治理等议题,郭凤莲积极建言献策。

“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带领大寨村一直向前走,为国家‘三农’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郭凤莲坚定地说。

记者手记

奋斗精神不能丢

可以说,郭凤莲和她带领的“铁姑娘队”,在一个时代留下靓丽的印记。

当记者顺着宽阔的水泥路走进大寨景区,看到当年郭凤莲参与修建的漫山遍野的梯田,用石头垒起的石坝,四通八达的沟渠,不禁慨叹,老一辈大寨人用肩膀、用双手、用农具,竟能建造出如此伟大的工程。尤其是“三战狼窝掌”景点,这条沟3里多长、2丈多宽,比别处的山更高、坡更陡,垒坝用的石块更大,凝结了许多聪明智慧。当年,不屈不挠的大寨人以气壮山河的气概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发起挑战,经历一次次困难、失败之后始终不退缩,如愚公移山般取得了最终胜利。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郭凤莲提到最多的就是一个“干”字。这个字既是她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更道出了大寨村的生动故事——美好生活是大寨人用肩膀担来的,用䦆头刨出来的,用双手垒起来的,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是艰苦奋斗拼出来的。

郭凤莲以及她带领的“铁姑娘队”,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力量和担当的代表。她们自立自强,在建设新大寨的战线上,冲锋在任务最艰巨的地方,顶起“半边天”,推动大寨走向新的繁荣。她们的活力鼓舞人们的劳动热情,是大寨村跳动的音符。她们作为大寨民兵连的重要力量,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如今的大寨村,当年村民战天斗地、治山治水留下的宝贵财富,与改革开放后村民“二次创业”结出的累累硕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交相辉映。

当年的“铁姑娘”们经历岁月的洗礼,早已两鬓斑白,但她们的内心依旧火热。从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大寨、把穷山沟改造成米粮川的“铁姑娘”,到兴办一个个企业、带领村民依靠勤劳和智慧过上富足小康生活的带头人,再到为老百姓发声的全国人大代表,郭凤莲遇到过一个又一个困难,都被她一一克服。这股精神,仍在继续传承和发扬,成为新时代向前发展的动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