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全国首次“片区”推进会,透露学习“千万工程”哪些新导向?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刘婉茹
  • 作者:杨建国
  • 2024-09-27 21:48:07

全国首次,顶格部署!

9月23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东北和中部地区)现场推进会在安徽合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

这是全国首次以“片区”形式,聚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国家级”现场推进会。笔者认为,这个重磅会议给出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方法论”,对于各地做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极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这次重磅会议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贯穿始终的“题眼”

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紧密结合实际,找准工作切入口,分步骤持续推进;因地制宜搞好乡村规划建设。

纵观这次会议,笔者认为“因地制宜”四个字是贯穿始终的“题眼”,也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一条重要原则。

实际上,去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强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对此作了强调。

毕竟我们国家这么大,不同地方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不一样,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振兴乡村的办法自然不一样,这就决定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能简单地复制粘贴,照抄照搬,而是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策略。

这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所在。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各地应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新路子。

而“片区化”成为了各地学习“千万工程”“因地制宜”的通用“方法论”。

以本次现场推进会参会省份——河南为例,在践行片区化理念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着重突出分区域探索推进的重要原则。

这方面,河南分平原、丘陵、山区等类型,探索符合不同地理条件的乡村建设路径。

在平原农区,坚持保障粮食安全与抓好乡村建设并举,推进高标准农田与和美乡村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运管。

在丘陵地区,走好产村融合路,突出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冷链、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在山区地带,依托生态优势、绿色优势,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全域优化提升基础设施,加速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变。

今年以来,河南更是率先探索片区现场推进会机制,先后在周口市淮阳区、济源示范区召开平原、丘陵地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现场会。

此外,笔者注意到,此次现场推进会的举办地——安徽,是因地制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典型。

安徽针对各地不同条件,采用片区化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分类施策,循序渐进。

在皖南地区,彰显山水徽韵,打造有魅力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在皖西大别山区,彰显生态优势,打造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相融合的产业新高地;在皖中地区,彰显山水风韵,打造环都市乡村的新业态典范;在皖北地区,彰显田园风光,打造一批农业大地景观、平原田园风情、果园林海等特色品牌。

在这个过程中,安徽坚持“千”与“万”一起抓,“千村引领”突出产业强村富民主线,坚持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整体性提升,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专业人才等参与,抓出一批标志性、示范性成果,通过典型示范,真正做到由点及线、连线扩面,实现从“一村美”到“村村美”。

而“万村升级”则是重点根据评估情况进行补缺补差,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实现从“一时美”向“长久美”转变。

这样就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做到了从容建设、优质建设,由点及线、连线扩面,逐步实现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

笔者认为,因地制宜,“片区化”推进,是河南、安徽坚持差异化打造的“密码”,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一头牛堪比一辆小汽车的售价

此次推进会上,刘国中强调,要发挥特色资源优势,促进加工转化增值,强化联农带农,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提到茶叶,一般人肯定都会想到是喝的,然而在浙江安吉,却能做成白茶、奶茶、茶糕点、茶叶枕头,甚至采茶观光,茶技茶艺……

为什么一片茶叶能做出这么多文章?

因为安吉促进了加工转化增值,打造了一条茶业全产业链。立足于茶叶,安吉通过着力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和三产融合的现代茶业体系,形成一条产值超3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8800多元,生动诠释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

俗话说,“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促进加工转化增值,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是一条重要的可行路径。

放眼世界,一些国家的很多农产品的价格非常高,而且根本不愁卖,核心原因就在于农产品的附加值高。

比如法国的葡萄酒,借助工业思维,把葡萄变成了葡萄酒;荷兰的花卉,通过集约生产高附加值的温室作物和园艺作物,打造出完整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

从全国来看,促进加工转化增值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

比如吉林,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点,促进加工转化增值,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形成集群优势,强化特色产业的显著标识,让“土特产”带活乡土资源,实现了“各地有一样,各地不一样”。

特别是,吉林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将农产品生产加工放在“全链条”“全贯通”的更大视野中谋划和推动,实现农业产业链的综合效益。

过去在吉林,一头肉牛,如果卖给屠宰场,能卖两万多块钱,但如果“吃干榨净”,充分进行深加工,可以提取出百余种生物制品,价值能增加几倍,堪比一辆小汽车的售价。

价值的跃升就来源于产业附加值的提高。今年上半年,吉林省肉牛饲养量达604.4万头,增长12%,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05.7亿元。

从肉牛产业扩大到全省来看,吉林以“十大产业集群”为抓手,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不断拓展大农业发展空间,实现了从“小特色”到“大产业”,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

如今,吉林生猪、肉牛肉羊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禽蛋、人参、果蔬、林下及林特产业集群产值超500亿元,建设“十大产业集群”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09家。现代农业产业已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汇聚起建设国家“粮仓肉库”、百姓“中央厨房”的磅礴力量。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吉林强化联农带农,增加了农民收入,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2023年,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472元,增长7.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激活乡村振兴春水

此次推进会上,刘国中还强调,要因地制宜搞好乡村规划建设,突出村庄规划的务实管用、简便易行,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这些年,我国乡村面貌大变样。但是,“照搬照抄”“复刻城市化”等现象仍较为突出,面临同质化的问题,如何避免“千村一面”,走出特色化乡村建设之路?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符合农村实际、保留地域特色的乡村规划方案是破局的关键。

笔者认为,乡村建设要充分听取民意,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不仅要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大体相当的服务功能,还要注重传承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促进原生态村居风貌与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顺应自然,打造契合农村实际的发展路径。

这方面,安徽和河南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安徽省以行政村或跨村连片为单位,聚焦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积极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积极发展富民强村产业,积极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同时,指导各地建立储备村台账,系统盘点村情、分析比较优势、找准短板不足,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文化传承、发展阶段,明确创建目标和建设思路;坚持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整体性提升,全省83%的行政村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

河南省一方面着重突出分层次制定标准,组织编制乡村建设“1+3+N”标准体系,“1”是《河南省乡村建设标准》,“3”是《河南省片区化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指引》《片区集镇区建设标准》《河南省和美村富美村洁美村建设标准》,“N”是包括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农村道路、农房建设等一系列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确保推进乡村建设规范有序。

另一方面,强调分类型建设村庄。河南将全省村庄划分为三类,分类确定整治提升目标,力争“十五五”期间实现“千村和美、万村富美、全域洁美”的目标。对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按照“五大振兴”标准进行打造,建成起引领作用的和美村;对基础条件一般的村庄,持续深化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集体经济等,建成村美民富的富美村;对基础较为薄弱的村庄,首先解决好“脏乱差”问题,建成干净整洁的洁美村。

科学的规划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龙头”,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在推动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既要抢抓时代发展机遇,着力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也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等要素活力和内生动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还有一点笔者认为非常重要,就是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汇聚乡村振兴战力。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在“人”,要更好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需要各类人才特别是一大批“新农人”汇聚在乡村,增强乡村振兴的战斗力,着力把人才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推动力。

笔者注意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重视支持和引导更多“新农人”投身乡村振兴。比如福建,就了印发《关于加快“新农人”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多形式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提升“新农人”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

乡村的产业要靠人才来干,发展靠人才来建,质量要靠人才来固,人才兴,则农业强。一个地方若持续出现一批批“新农人”队伍,必将为这个地方的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和不竭动力。

作者:乡村振兴传播大使、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杨建国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