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文旅 详情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丨天山南北“中国红”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刘漪婕
  • 作者:王澎 陈银银 刘茜
  • 2024-09-29 21:31:51

9月的新疆是一幅多彩的画卷,那拉提草原上的一抹金黄,庆祝着塔里木盆地的瓜果飘香,喀什古城里的生土建筑在阳光下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韵味。日前,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之“天山南北唱新歌”集中采访团走进新疆,醉人的金秋美景、动人的戍边精神和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共同演奏出一曲民族团结的崭新乐章。

戈壁种出“致富瓜”

“我现在已经是大师傅了!”在喀什地区疏勒县“蔬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的西瓜大棚里,59岁的杰力力·巴柯骄傲地对记者说。一边聊天,他手上的活也没停下,手指翻飞间,一株西瓜苗的疏枝工作已经做好。

和我们常见的长在地上的西瓜不同,杰力力·巴柯手中打理的西瓜“蔬乐蜜1号”是“吊”在藤上的。“立体式种植能充分利用空间,一个藤上只留一个瓜,我们这样种出来的西瓜含糖量约有14%,远超普通的西瓜,而且皮非常薄、果肉又脆又甜。”西瓜技术员布哈力齐·斯迪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样的大棚西瓜一年可结果三茬,一个棚大概有4800棵西瓜苗,产量能达到5至6吨,西瓜“论个卖”,瓜瓜都有追溯码,每个瓜的售价达到130元。“小小西瓜带动我们致富,能种出这么好的西瓜,多亏了从山东来的老师们。”

布哈力齐·斯迪克口中的老师,是山东潍坊郭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来的技术员。2021年,18位技术员创新瓜苗培育方式,在南瓜苗上嫁接西瓜苗,这才有了能“论个卖”的脆甜西瓜。如今,“蔬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给附近300多名村民提供了固定就业岗位,采摘季时能带动用工2000余人。同时,基地重点推进“公司+农户”的种植管理模式和一对一教学模式,每年开展西瓜集约化栽培技术培训3000人次。杰力力·巴柯就是培训班的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等到技术再进步一些,他就要独立承包两个大棚,“赚更多钱,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种植技术的交流也进一步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在带动当地就业致富的同时,山东的技术员们也收获了少数民族兄弟姐妹的满满情谊。“蔬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负责人和记者分享道:“我们把技术带给村民们,他们也把我们当成家人,会经常邀请技术员去家里吃饭,把家里最好的菜拿出来招待我们。”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让一家人都过上好日子。像这样各民族间相互帮助,携手共同过上富足生活的例子在天山南北遍地开花。

民族“三交”促文旅

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也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各地游客来到新疆,欣赏着美丽的风景,品尝着特色美食,也在优秀民族文化的浸润中将彼此的心贴得更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在文旅融合中逐步加深。

拜双亲、唱祝愿歌,9月26日,一场蒙古族婚俗表演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博格达尔村上演。欢快的歌声、热情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情,让在场游客不由得舞动起来,加入其中。“我最喜欢婚礼表演中新娘穿的民族服饰,颜色和花纹非常特别,还有双方父母唱的歌曲,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民族风情。”来自浙江金华的游客程颖兴奋地说。图为博格达尔村里,一场蒙古族婚俗表演之后,各民族在小雨中跳起了欢乐的舞蹈。

除了各类精彩的民俗表演,博格达尔村浓郁厚重的卡伦文化成为吸引各族游客的一大亮点。“卡伦”意为“哨所”。260年前,清政府调派察哈尔蒙古西迁戍边,永驻温泉,设立多处卡伦。各民族共同生活、守卫边疆,传承和发展着卡伦文化。

近年来,博格达尔村依托卡伦文化,探索“产业+文化+旅游”融合的发展模式,打造主题村落和卡伦文化体验区。在村里随处可见卡伦瞭望台、卡伦广场、城墙等展示卡伦文化的特色建筑。“游客可以观看换岗仪式、篝火晚会和各类文艺演出。”村党支部书记阿依古丽·居马太介绍道,“高峰期每天要接待3000多名游客,有的游客来到村里体验过卡伦文化,还会留下来开一间民宿。”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是旅游中最吸引人的部分。“锡伯族是游猎民族,射箭从获取食物的工具逐渐演变为体育竞技项目。”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古城的弓箭博物馆里,锡伯族传统弓箭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赵虎正在为游客讲解。锡伯族善于骑射、骁勇善战,弓箭文化早已融入锡伯族的血液之中,流传至今。

记者走进弓箭博物馆射箭体验区,几名游客正在体验射箭项目。“这是我第一次射箭,非常兴奋,在博物馆里听完讲解就迫不及待来试试看。射箭的动作让我感觉仿佛骑在马背上,也让我对锡伯族有了更深的了解。”来自安徽的游客马侠说。“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弓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赵虎向对记者说,无论是锡伯族还是其他任何民族,都会以这里是“中国箭乡”感到骄傲。

护边卫国谱壮歌

自古以来,我国的辽阔疆域是由各民族同胞共同开拓、共同守护。数千年前,我国各民族的先民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劳动创作,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美好家园。如今,在我国漫长的陆地边界线上,护边员如卫士一般坚守边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位于帕米尔高原上,是通往中亚、西亚以及南亚的交通要道,也是护边员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接力守护的地方。1972年,20岁的巴依卡在父亲的带领下第一次参与巡边工作,为红其拉甫边防连做向导。近四十年间,他一直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帕米尔高原上为边防官兵指向带路,参与护边行程超过了3万公里。今年9月13日,他被授予“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

“2007年,我第一次骑牦牛和边防连队一起巡逻,在一条全是碎石子的路上时,牦牛突然滑下去了,巴依卡大叔赶紧过来稳住牦牛,帮助我顺利完成任务。”说起和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起巡边时的情景,喀什边境管理支队柯克亚尔边境派出所民警吐尔地玉苏甫·玉苏因仍历历在目,“大叔年纪大了,现在该我们承担起这个重担了。”如今,在提孜那甫乡活跃着无数个“巴依卡”,他们接过了护边的接力棒,心里念着巴依卡大叔的故事,坚定地走在祖国的边防线上。

从提孜那甫乡驾车向西北方向行驶400多公里,就到了我国“西陲第一乡” 乌恰县吉根乡,82岁的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正拿着新疆美食包尔萨克招待远方来的客人。

“我第一个学会写的两个字,就是中国。”说起19岁时随父亲巡边的日子,布茹玛汗·毛勒朵最先回忆起来父亲对她的教诲,“父亲说我们祖国的边境,一寸都不能被侵犯,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守好国家的边境。”在她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字画,上面写着:“一生只干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在平均海拔4290米的冬古拉玛山沟中,数以万计的石块上被布茹玛汗刻上了“中国”二字。

2019年,布茹玛汗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如今她的子女也加入了护边员的队伍,她说:“我爱祖国。巡边的时候,中国这两个字像太阳一样散发着温暖,我对中国的爱,至今还像是我19岁时那样热烈。”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澎 见习记者 陈银银 刘茜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