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包括残疾人群体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近年来,浙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坚持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同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浙江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大会,系统部署新阶段浙江残疾人事业发展;精心谋划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系统架构,积极开展助残服务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制定实施8大专项行动,推进25个先行先试项目。“创新打造农村残疾人就业新模式”获评第四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帮扶残疾人就业增收”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第一批典型经验”,残疾预防、科技助残、数字化改革、残疾人网络创业就业等多项工作在全国示范推广。
一、坚持“普惠+特惠”,构建更加健全的残疾人保障体系
浙江坚持在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大社保体系建设中对残疾人实行普惠加特惠政策,修订出台残疾人两项补贴、意外伤害综合保险、残疾人居住环境提升等相关政策制度,进一步完善以低保制度、专项福利补贴制度、社保参保补贴制度和补充保险制度为重点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在“千万工程”中探索推进面向共富的残疾人居住环境提升机制,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庭“净居亮居”工程,一体提供适度改造、家具家电适配、日常保洁等服务。有序推进浙江省级“全国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建设,将全省康复服务补贴范围扩大至7~~18周岁低保低边家庭残疾儿童。将儿童孤独症列入门诊特殊病种管理,将未满7周岁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补贴省级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万元,有效减轻残疾人家庭经济负担。
二、坚持“分层+分类”,构建更加充分的残疾人就业格局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自立自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浙江坚持完善以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带头安排为示范引领,以电商文创等新业态为突破口,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自主就业创业、辅助性就业和农村生产劳动多管齐下的残疾人就业增收格局,浙江全省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就业率达67%,高于全国平均10个百分点。持续开展“一人一策”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帮扶,全省有就业意愿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达到100%。实施电商助残计划,推出“浙励助残”品牌,创新探索手语咖啡、无声发艺、有声书主播、钢琴调律等新业态就业。建立“选、育、赛、用”全链条残疾人技能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更多残疾人实现技能成才、技能创富。浙江省选手在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4金2银1铜的优异成绩,金牌数达到我国代表团金牌总数的三分之二。
三、坚持“精准+专业”,构建更加优质的残疾人照护体系
托养照护是帮助残疾人减轻家庭负担,提升生活品质的有效手段。浙江坚持着眼共富大场景下残疾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托养和照护需求,着力构建县乡两级为主体,民办公办多措并举,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技能培训和劳动就业紧密衔接的残疾人托养和照护服务体系,有效实现“庇护一人、解放一家、稳定一片”。集中资源和力量建成残疾人之家1649家,率先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庇护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3.43万人,打造残疾人的温馨家园和助残服务的重要平台。制定发布全国首个《残疾人之家服务与管理规范》《助残护理员照护服务规范》省级地方标准,以标准化建设固化体制机制创新成果。
四、坚持“融合+共享”,构建更加友好的残疾人发展环境
友好包容的社会环境是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关键。浙江坚持以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保障条例为遵循,完善政府主导推动、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残疾人组织有效发挥作用的制度优势,多主体、多层次共同发力,营造促进残疾人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借鉴国际经验,在全国率先成立省、市、县孤独症人士及亲友专门协会,为孤独症群体有效搭建发声代言平台。大力推进科技助残,将智能仿生手、眼控仪等高科技辅具纳入政府补贴目录,助力残疾人享受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加快推进残疾人文体改革,推动省市县三级建立赛事奖励制度,鼓励更多残疾人通过文艺、体育实现就业增收、展现精神风貌;在刚刚结束的巴黎残奥会上,浙江残疾人运动员勇夺16金3银8铜的优异成绩,刷新7项世界纪录,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完善无障碍标准规范,打造串联家庭、社区、公共场所等无障碍链条,为残疾人出行、交流提供便利和支撑。
五、坚持“线上+线下”,构建更加暖心的残疾人服务机制
浙江坚持以助残服务数字化改革成果赋能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全面推进助残服务“一件事”迭代升级、延伸扩面,打造残疾人帮办、代办服务的金名片,推进残疾人事业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聚焦“小切口、大场景”,持续推进“智慧助残”应用建设,打造助残就业精准帮扶、残疾人之家庇护服务等一系列应用场景,“智慧助残”应用分别入选全省数字化改革、数字社会系统“最佳应用”,残疾人全周期服务综合集成改革获得省改革突破奖铜奖。持续深化困难残疾人关爱帮扶机制,长效化开展“走转改、三服务”,依托全省1700多名乡镇(街道)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2.3万名村(社区)残协专职委员,深入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庭入户访视,建立入户访视工作质量评估机制和闭环管理机制,对重度残疾人和生活困难残疾人落实精准帮扶。
作者:杨舒茜 朱瑞 韩涛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