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农民日报高级记者李传君长篇小说《今夕何年》出版:一部出身农村的“70后”奋斗史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李婧
  • 作者:张艳玲 姚汶男
  • 2024-10-16 14:51:20

“我本人生于七十年代初,深知与我同龄出身农村的孩子人生奋斗之艰难,因此,一部出身农村的‘70后’奋斗史,是我想通过小说展现的。”

近日,四川作家、农民日报社高级记者李传君新作,长篇小说《今夕何年》由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李传君继长篇小说《西滩记》《前夜》《乡愁》之后,又一现实主义长篇力作。

图为李传君的长篇小说《今夕何年》。

这部小说反映了一代农村出身的“70后”在30多年岁月里艰难的奋斗历程,时间跨度长,空间维度广,从1985年到2019年间发生在祖国东西南北广阔地域上的故事,集中在300余页20余万字的书中。故事人物众多,主要人物十余人,涉及人物四五十人,以主人公肖荣重病住院,先后一共经历了六次脊柱穿刺手术为线索,一次次闪回主要人物三十余年间的诸多事件,将原本散乱的人生繁杂拧成一个联系紧密又相得益彰的精彩情节。小说章节环环相扣,自始至终充满着激动人心的吸引力。

来自农民工维权的呼唤

本小说所探讨的题材系农民工维权,这是一个鲜少被触及却极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李传君此次的文学尝试,其灵感源泉正是农民工权益的坚定捍卫者——王晓荣。王晓荣作为巴中市农民工维权中心主任,二十年来矢志不渝地投身于农民工维权事业,为巴中籍务工者成功追回了超过十亿元的欠薪及各类赔偿金,其卓越贡献赢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崇高荣誉。在维权征途上,王晓荣曾在外省维权谈判中,遭遇言语刺激,不幸突发脑出血,生命垂危,被医生断定非死即瘫。然而,经过六次艰巨的脊柱穿刺手术,他竟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而今仍奔走在农民工维权之路上。

“我想写一部以王晓荣为原型的小说,但又不想为其个人树碑立传,也不想写一部虚假地人为去拔高主人公所谓主旋律思想境界的书。我想把他还原到生活普通及平常事件中去体现一种平凡但又非凡的人生,试图从凡人均能体会甚至随处可见的生活琐碎去感悟他与众不同的品质。”李传君深受王晓荣事迹的触动,决定以他为蓝本创作小说《今夕何年》。

主人公肖荣初中毕业到部队当兵,转业后到丝绸公司当电影放映员,后下岗自学法律,走上农民工维权之路。他以军人的坚韧与正义感为基石,面对重重困难与挑战,年复一年地坚守与奋斗,十六年为七万余名农民工追回薪资及赔偿共计九亿余元。其工作成果不仅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与支持,更促使他从一个社会临聘人员逐步成长为体制内的领导干部,并荣膺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称号。肖荣这一非凡而又真实的人生轨迹,构成了本书最为震撼人心的精神支柱。

李传君认为,这本小说最大的社会价值,在于勇于涉足他人鲜少触及或不愿触碰的领域,聚焦现实社会中那些最易被忽视,却亟需高度关注的问题。他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深入剖析了农民工这一底层社会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群体作为底层社会一个特殊人群,在推动国家城乡发展与巨变中,不仅作出了显著的贡献,更承受了巨大的牺牲。他们怀揣着改善个人及家庭命运的愿望,踏上城市寻梦之旅,然而道路并非坦途,往往布满荆棘。他们面临来自黑心商人、不法官吏、同类人群乃至地方保护主义的种种欺凌与侵害,显得尤为脆弱与无助。在此情境下,他们深切渴望有人能挺身而出,为他们撑腰,讨回公道。能够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得失,像王晓荣这般长期致力于此项工作的人,实属难能可贵,甚至可称之为伟大之举。

一代人的今夕何年

值得一提的是,李传君并未简单复制王晓荣这一原型人物经典案例中的其他人物与事件以烘托小说主人公,而是转换了原型案例中人物的角色,进行了身份的重构,使得原本在时空上分散且互不相关的个体,在小说中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新的故事脉络。就这样,崇岭县七星镇的一群人物出现了,他们都是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来自七个村,分别是鱼嘴村的赵振国、赵家国,猪食槽村的王家伟,响水滩村的肖荣,七星场镇所在地云台村的孙力发、孙财发,东石崖村的李春梅、李冬梅,马鞍梁村的周浩,凤尾村的吴月娥。其中赵振国、王家伟、肖荣、孙力发、李冬梅、周浩、吴月娥七人初中同班,并在初一就组成了要好的“七人团”,彼此以师兄妹相称。

“大师兄”赵振国和“七师妹”吴月娥被李传君塑造为当前乡村振兴大潮中的典范人物。赵振国在煤矿遇矿难砸断了双腿,好不容易才讨回几十万元赔偿,他回乡后毅然“借”出来用于村上修路,然后带领村民改善村里面貌,发展产业,建立起股份制经济合作社,让全村村民每年都能分红。

“二师兄”王家伟的儿子因在吴月娥创办的职业技术学校读书,到广东实习时溜出去上网,继而失踪,被公安局宣布死亡,王家伟打工寻子,后因讨薪绝望自杀。吴月娥自愿担当起照顾王家伟父母及疯妻的重担,前后一共近十年,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况且,在照顾王家伟一家子的闲暇之余,吴月娥钻研起村上的蚕桑产业,最后在全县恢复重振蚕桑丝绸全产业链中崭露头角。

这两位人物的人生轨迹,让人深刻感受到了那一代农村孩子所展现出的纯真善良与顽强不屈的精神风貌,同时也看到了新时代发展的辙痕给他们烙下的闪亮印记。两人因此均荣获了全市时代先锋人物的殊荣,成为新时代的楷模。

作为小说千古永恒不变的话题,书中也写到了爱情,既有十三四岁情窦初开时的懵懂青涩,也有缠绵数十年终成正果的浓厚热烈。作者对情感的把握恰到好处,亲情、友情、爱情在书中交织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与美好。

小说对人性中的真善美假恶丑都有不同分量的涉及,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写,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对人性的刻画,还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入木三分、令人深思。

不少读者认为,该小说始终让人感受到作者细腻的笔触如春风拂面,轻轻地触动着你的心弦,这源于小说结构和语言的散文化,书中的文字仿佛有着魔力,能带你穿越时空,走进一个个不同的世界,让你为书中的人物命运而感慨,为他们的坚守而感动,为他们的成长而欣慰,为他们的不幸而遗憾,为他们的成功而激动。

作者:姚汶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