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媒体聚焦 详情

世界粮食日,看看汉代人的“米袋子”“菜篮子”

  • 来源:新华社
  • 编辑:袁雅茹
  • 2024-10-17 15:36:42

民以食为天。我国地大物博,孕育了灿烂丰富的“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深受欢迎。世界粮食日,让我们看看那些汉代“档案”,一起了解汉代人的“米袋子”“菜篮子”。

汉简,是解密汉代生活万象的资料。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肖从礼介绍,从汉简记载来看,汉代西北人的饮食结构和现代人相似,士卒及居民把面、米等主食做出“花样”,再配以菜蔬,间或食用肉类。主食种类丰富,有糜子、精米、粟米、大麦、青稞等。

该简记载了居延边塞城官辟有菜园,种植韭、葱、葵三种常见蔬菜。较之主食,这里的蔬菜种类相对没那么丰富。

从汉简记录来看,当时主要食用的肉类包括牛肉、鸡肉、猪肉、鱼肉、马肉等,烹调方式丰富,甚至已经具有肉脯、腊肉、肉酱的加工方法。

汉代不仅重视农业建设,而且其农业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开渠引水是汉代农业活动中重要的一项劳作。为了使这一水利工程尽善尽美,汉代调集能工巧匠专门修建这些工程。该简牍中的“淮阳郡”正是当时农业技术发达的地区,民众具有丰富的通渠引水经验。

“代田法”是一种高度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与“便巧”农器如耦犁和耧车等相配合。通过汉简可以看出,当时的农具划分非常细致,如起土的臿和耒、锄草翻地的锄、犁,耙梳、聚拢农作物的齿等均有记载。

“代田法”对犁需求极大,为了保证农具的充足使用,汉代有一批专门从事铁犁制造和修缮的工匠,即“犁工”。官府还会对犁的完损情况进行登记。

古往今来,一把粟一碗米,在中国人心里有着特殊的重量。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愿我们能始终牢记一碗饭、一粒米中的辛劳。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