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走进河南省濮阳市瑞丽麦秆画艺术馆,65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聂远征正在工作台上忙碌,一手按压着抛开的麦秆,一手捏着刀片缓慢划动,压制成片的麦秆即将成为一幅匠心独运的画作。
麦秆画也叫麦秆剪贴,是凝聚浓郁乡土气息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利用麦秸自然光泽和抢撕成丝的特性,经烫色或染色,用“撕、剪、刻、抢”等特殊工艺,或平贴,或直接用麦秸逐层粘堆而成的画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聂远征在介绍麦秆画《八骏图》。
变废为宝 麦秆作画
“这幅麦秆画名为《唱丰收》,我用麦秆做成弯腰的谷穗、蚰子和七彩瓢虫。作品以金黄色成熟的谷穗为背景,谷穗上一只鸣叫的蚰子和安静的七星瓢虫,一动一静;七星瓢虫我们当地俗称‘花大姐’,一男一女,代表男男女女的劳动人民,寓意五谷丰登国昌盛、子女同唱好年景。”聂远征指着墙上一幅作品介绍。
麦秆画历史悠久,是我国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它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当地史料记载,明宣德年间,河南清丰县阳邵乡聂家开始从事麦秆画制作,传承至聂远征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
聂远征介绍,麦秆比较亮丽,韧性好,纹理也比较清晰,制作麦秆画时不同的角度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麦秆画制作工序十分复杂,整个制作工序全凭手工完成。聂氏麦秆画作品以黑色为底色,先将麦秆用药水泡、熏、蒸、漂,然后抛开整平压制成片,再进行熨烫,通过温度的高低变化使植物表面形成深浅不同的色彩;之后,经历剪、裁、印、编、雕、贴等十几道工序的技术处理,制成表现人物风景、花鸟虫鱼等图案。
一麦一秆绘万物,一刀一刻悟匠心。在一幅《八骏图》的麦秆画作品中,画中一匹匹骏马色泽不同,眼神也各不相同,线条的粗细、直曲各有变化,栩栩如生。“这是我历时半年创作的,主要运用了‘毛毛刺’粘贴工艺。将平片麦秆劈成头发般的细丝,随后用剪刀斜剪成1公分大小的‘毛毛刺’,再由下至上一根一根地压着粘贴,最后成品犹如一针一线缝制一般,颇具刺绣效果。该技法多运用于诸如鸟、老虎、牛等翎毛类的动物上,极富魅力。”聂远征说。
聂远征从事麦秆画艺术40余年,他从传统的单色平贴技法,逐步发展到烙烫多层次粘贴、立体式粘贴、浮雕式粘贴等新技法,完善提高了麦秆画的艺术效果,作品《迎春大吉》《清香》《虢国夫人游春图》被中国农业博物馆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等收藏;创作的木雕装饰麦秆画《一品清莲》于2009年获外观设计专利;首创圆雕麦秆工艺,于2012年获国家发明专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聂远征在制作麦秆画原料。
非遗传承 助力振兴
“河南是农业大省,麦子好,麦子质量高,这样我们才有丰富的创作材料。如果青黄不接,农民吃不饱,上哪去找这么饱满的秸秆。”在聂远征看来,小小的麦秆画背后折射的是河南农业连年丰收的大格局。
麦秆画所用秸秆来自一种叫作莛子麦的特殊品种,莛子麦2021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作物10大优异种质资源”之一,具有秆高穗小,秸秆柔软、细腻,纹理清晰,韧性好等特点,是手工草编和麦秆画制作的主要材料。
在濮阳清丰,每年麦收后,莛子麦的茎秆在匠人手中演绎成了草帽辫、麦秆画、麦秸龙等艺术,形成了独特的麦草世界。
发展是最好的传承,只有让麦秆画通过各种形式普惠乡村、传播开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自2003年开始,聂远征创办博艺轩麦秆画工作室,免费为黄河滩区分批培训麦秆画学员;2009年,他成立濮阳市残疾人麦秆画培训基地,面向全市分批招收残疾人开展麦秆画培训……近年来,累计培养出优秀麦秆画传承人50余名,其中获高级职称的2名,省级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6人、县级传承人4人,带动地区形成麦秆画产业链群,推动了地方文化产业发展。
从2015年开始,聂远征在学校为孩子们上麦秆画制作课。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了解并爱上了这项传统技艺。今年7月,聂远征在濮阳市文化馆举办麦秆画公益培训班,吸引力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好者报名。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近年来,许多学校的美术老师纷纷来参加培训,通过他们能让更多的孩子认识、学习麦秆画,让麦秆画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传承。”聂远征说,“经过初步培训,学员们基本都可以简单制作麦秆画。至于如何进一步精进技艺,我已经建立了微信群,会通过微信群进行网络授课。”
与此同时,聂远征探索“非遗+扶贫”模式,试种了包括“周麦”“莛子麦”等小麦品种,遴选出产量好、营养价值高、秸秆利用率更高的小麦。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麦秆画技艺。谈及麦秆画的未来,聂远征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体验制作麦秆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下一步,我们准备探索麦秆画更多的‘打开方式’、发展麦田研学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麦秆画,也让麦秆画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培奇 王帅杰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