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脱贫致富展新貌 教子成才续华章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李婧
  • 作者:刘久锋 刘佳兴等
  • 2024-10-23 14:06:21

清晨,大山里的雾气还未消散,氤氲缭绕。伴随着羊叫声和鸡鸣声,贵州省松桃县牛郎镇大鹏溪村水竹园七组的脱贫户杨洪明已经早早起来,做好了放羊的准备工作。

来到圈舍门边,羊圈里的羊膘肥体壮,毛色发亮。打开圈门,一声吆喝,大大小小的黑山羊争先恐后地挤出圈舍,撒欢似的朝院子外跑去。

“是党的好政策让我脱了贫、致了富,我要和其他脱贫群众一道加油,凭借自己的双手,努力把日子越过越好。”这是杨洪明的心里话。

记者见到杨洪明时,他正在义务协助邻居进行羊群防疫工作。这位50岁的中年男子浑身洋溢着阳光与活力,干劲满满,令人难以相信他昔日曾是贫困户的一员。

杨洪明夫妇早年一直在外务工,在2013年因子女升入高中及父母健康状况欠佳,其家庭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在2014年享受了相关扶贫政策的扶持后成功脱贫,但随着父母年岁渐长,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加之两个子女仍在求学阶段,2018年杨洪明毅然决定返乡,承担起照顾父母的重任,并在农村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然而,创业是艰难的……“我最开始是养猪,但是由于我没养过,缺乏养殖经验和技术,效益一直都不好,后面我自学,政府又来帮助我,我才开始懂养殖,才转行养的羊。”杨洪明说,在养羊的路上,多亏政府的支持和技术指导,才让我越走越好。

据悉,回乡创业初期,因缺乏养殖经验和技术,杨洪明在饲养生猪时遭遇困境,效益一直不好。牛郎镇党委政府在得知该情况后,选派杨洪明参加养殖技术培训班,与技术人员交流,不断改进养殖方法,最终不仅掌握了动物饲养管理技术,还被牛郎镇人民政府聘用为动物防疫员。

2022年,杨洪明决定转型饲养山羊,在转型过程中,牛郎镇党委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杨洪明协调了20万元贴息贷款,并指派畜牧技术专家定期上门指导。

“我用贷款扩大了养殖规模,新建了圈舍,现在有羊100多只。”杨洪明自豪地告诉记者,去年收益2万多元,预计今年收入将超6万元。

在杨洪明的引领下,周边五户农户开始跟着建起了养殖基地,开始发展养殖业,大鹏溪村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昔日的产业贫瘠之地,如今已成为充满希望的养殖基地。

在周边农户的眼里,杨洪明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养殖户,更是一位负责任的好父亲。

“子女的成才是我脱贫致富的重要动力,也是我未来生活的希望。”谈起一对儿女,杨洪明感慨万分地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况且现在国家教育资助政策那么好,可以申请专项助学金、享受学费减免,确保了子女的学费无忧,才能让他们得以安心求学。

杨洪明夫妻俩在家辛勤劳作的身影也在渐渐地影响着两个子女,两个子女也都在梦想的路上努力着,为追求美好的生活像杨洪明一样奋斗着。

“看到孩子们现在有了出息,是我最大的幸福。”如今,在杨洪明的殷殷教诲下,两个子女也用行动回报父母,其女杨米在青海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其子杨瓯江在贵州医科大学就读。

“现在,我更加坚定了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杨洪明目光坚定地说。

脱贫不是终点,奔向更富裕幸福的生活才是目标。杨洪明的故事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脱贫群众的缩影,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的深刻含义。

作者:龙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见习记者 刘佳兴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