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稻谷飘香,晚稻田里,金黄的稻穗压弯枝头,空气中飘荡着阵阵稻香。位于湖南长沙浏阳市龙伏镇达峰村的隆呼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样迎来了丰收季,在合作社的种植基地,水稻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田间来回穿梭忙碌,一排排稻穗不断被喂入机器,割稻、脱粒、碎秆等工序一气呵成,路边的运粮卡车转眼间已装满。望着眼前这番好“丰”景,合作社负责人袁丁丁开心地说:“在科技特派员、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刘双清的指导帮助下,合作社800余亩稻田采用‘稻鸭共育’种养模式,全部种植绿色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同时养殖5000多只本地优良水鸭,今年预计可增收20%以上。”“稻鸭共育”生态种养的效益为何有这么好?这离不开水稻种植模式的转型升级,也离不开农业科技特派员的科技赋能。
“在刘教授3年的持续帮助下,合作社的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引进一系列新品种、新技术和绿色防控新产品,特别是集成应用‘七好一化’(整好田、选好种、育好秧、栽好禾、管好水、施好肥、防好病虫草害、全程机械化)水稻绿色高产技术体系,实现了节本增效。刘教授还多次邀请湖南农业大学黄璜教授、陈灿副教授组团一起来基地指导鸭苗培育、鸭舍搭建、鸭粮配比等技术,为‘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模式的产量提高、品质效益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袁丁丁说。
刘双清介绍,目前合作社的种养模式有两大创新。一是稻鸭共育。水稻移栽后25天左右,把鸭子放养在稻田里,一亩田放养7-8只,可以实现控草、防病、消灭害虫和福寿螺,基本上不用打化学农药,这样不仅可以收获优质的稻谷,还可以收获土鸭子、土鸭蛋。二是绿色发展。推广应用由刘双清制定的湖南省地方标准《水稻农药减量增效绿色生产技术规程》,集成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抗-防-控”三位一体防治病害,害虫“虫卵-幼虫-成虫”三态同控,不仅提升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还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
袁丁丁补充说:“合作社所在的达峰村位于革命烈士焦达峰故里,依傍捞刀河畔,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理想之地,适合发展绿色生态种养。合作社采取土壤改良、适时播种、集中育秧、深水灭蛹、安装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害虫性诱食诱‘一筒双芯’、生态调控、合理施肥和科学用药等综合技术措施,今年的丰产充分证明这套技术‘组合拳’行之有效。农产品的品质好了,价格肯定就高,效益自然就好。目前合作社已注册‘桥下鸭’商标,下一步计划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打造特色品牌,发展一村一品,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从“吃得饱”“吃得好”到“吃得健康”,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和健康生活的需求在不断升级。袁丁丁自信地说:“今后合作社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依靠科技和人才的力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刘教授的建议下,我今年还参加了在湖南农业大学举办的湖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充电蓄能,未来我们必将越做越好!”
作者:刘磊 周东来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