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人物 详情

浙江婺城:移民村里来了“点金书记”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暴佳然
  • 作者:许健楠 吴潮宏
  • 2024-10-25 13:35:10

走进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蒋堂镇沙畈村,大街小巷干净整洁,一栋栋小楼整齐划一,农村庭院清新别致,一条共富文化街热闹非凡。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文明实践站、省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健身房等基础设施应有尽有,沙畈村还在全市率先建成水库移民数字化社会基层治理平台,一幅生机盎然、治理有序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谁能想到,4年前,这个村庄还是一个负债累累的“问题村”。“问题村”怎么就变成了“幸福村”?很多村民说,因为村里来了个“点金书记”。

村民们口中的“点金书记”名叫虞锦明,45岁,沙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见到他的第一印象,个头挺高,戴一副眼镜,文质彬彬,说话时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办事雷厉风行,虽忙得脚不沾地,却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有想法有魄力,说到做到,做事果断利索。”提起虞锦明,村民们这样评价。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

​沙畈村是个移民村,由5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有1900多人,绝大多数是水库移民,世世代代过的是靠山吃山的日子,观念上相对保守。2020年,沙畈村面临村集体负债、村民矛盾多发等历史遗留问题。彼时,虞锦明在外办企业正风生水起。但作为沙畈村的村民,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为老家做点事。于是,就在那一年,他主动竞选村党支部书记并成功当选。

“这是个‘烫手山芋’啊!你去接来做什么?”虞锦明的父亲对此很不理解。诚然,挑战很大,问题很多。但在虞锦明看来,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村里拧成一股绳,办法总比困难多。

当务之急是化解村集体债务。在虞锦明的办公室墙上,一张沙畈村实景地图尤为醒目,他经常在地图上琢磨如何盘活村集体资产,从而实现“点石成金”。

村民们有一个梦想,就是村里能有一个家门口的综合市场。“眼下这个梦就要实现了,村里投资2000万元,正在建设一个农耕文化综合体,这是一个数字化市场,村的南面经济比较薄弱,市场投用后,不但能带来可观的年收入,还能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虞锦明说。

而在村的北面,正好是一所学校,虞锦明打算在学校附近打造一条商业街。他点子多,而且能让老百姓赚到钱。比如他发现,村附近有不少企业,而很多村民家里有很多空置的房间,村两委牵头,把村民家里空置的800多间房子统一租掉了,有的人家光年租金一项就能收20多万元。

4年来,虞锦明先后争取30余个项目落地,村集体实现从负债到经营性收入超300万元的华丽转身,村集体资产达40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到2万元增加到了5万元以上。

村集体还有一笔历史欠账迟迟收不回来,虞锦明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有人不肯还,说没有钱。“没钱还,我借给你。但这是集体的钱,必须得还上。”有一名家境一般的村民,虞锦明借了1500元给他,帮他把钱还上。“第二年,他就把钱还给我了。他说:‘我欠的债,凭什么让你还?’”跑了大半年,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约68万元的欠款被全部追回。

“不管来自哪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

沙畈村是一个拥有汉族、壮族、土家族、畲族、仡佬族、佤族6个民族113个姓氏的多民族村。

“不管来自哪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在虞锦明看来,把村民当家人,工作就好做了。仡佬族村民黎琴的老家在贵州,10年前在沙畈村扎下根,她整个家族几十人都迁到蒋堂来了。她家里有两栋楼,父母一栋,自己一栋,有一儿一女。“这几年村庄变化太大,亲朋好友来看我,找不着地方,都得让我去村口接人。”

47岁的畲族村民钟孝兰是外地嫁过来的,她家是办厂的,制作电动工具配件。“村庄宽敞、整洁,还建了一条连城里人都羡慕的共富文化街。5个民族100多人扎下根,不是偶然。没有家的味道,没有人情味,不可能留得住人。”钟孝兰说。在沙畈村,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有矛盾不出村,村官就是调解员,沙畈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和谐村。

是什么样的基层治理理念把来自不同民族的人凝聚在一起?虞锦明介绍,面对村庄合并带来的人员结构复杂、历史遗留等问题,该村通过“村两委包联党员、党员包联本地村民、本地村民包联外来人员”方式,精心绘制法治乡村建设“五线谱”,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中秋节,沙畈村各民族村民一起包粽子、吃月饼,还把包的粽子送给村里老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有476人,占全村人口的1/4。每年重阳节,村里的每位老人都会收到一份节日礼物:罐头、蛋糕、牛奶……

沙畈村在村民教育方面也有激励政策,学子考上名校就有1万~3万元的奖金。

“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必须大胆改革创新,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蹚出一条强村富民新路!”如今,沙畈村产业强了,村民腰包鼓了,乡亲们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该村也被评为了省级文明村。

虞锦明曾获金华市担当作为好支书、婺城区劳动模范、婺城区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草根奖”等荣誉。今年,他获评敬业奉献类“金华好人”。              

作者:许健楠 吴潮宏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