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千差万别。各地在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进程中,尤其是农村房屋建设,遇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比如有规划但难落地、有意愿建房却没地、有监管能力却不力……能否解好这些必答题,直接关系乡村建设的成色。
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试图找出自己的路子。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通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创新“332”工作模式,有效破解了当地农村“乱盖乱建、无地建房、监管不力”等乡村建设难题。
所谓“332”工作模式,即画好“三张规划图”,用好“三种用地模式”,建立“两项长效管理制度”。自推行该模式以来,沾益区盘活村庄低效闲置宅基地211.4亩,解决956户群众建房用地需求,成就了红瓦房、王家小村等一批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示范样板。
让村民看懂规划图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
可是,怎么样的村庄规划图才算是合格?首先它得尊重村民的共同意愿,其次它要专业、要科学,而且还要符合村庄实际。如果你认为满足了这几个条件就算合格的话,那只能说你还没有真正站在村民的立场上为他们想问题。
在沾益区的不少村庄,一些村民看不懂规划部门提供的专业村庄规划图。沾益区菱角乡菱角村党总支书记李现友告诉记者:“我们几个村民小组的村民都说看不懂,还说图上画的那些东西就像‘蜘蛛网’。”
的确,让普通的农民群众看懂专业的规划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村民看不懂规划图,规划落地实施便成问题。
为此,沾益区相关部门将专业的规划图进行简化,并集合村民意愿,结合村庄发展实际需求,制成了“村民版”。这个版本的规划图结合实景航拍图,清晰、简洁、直观地标注了每个地块的性质及用途,哪些区域为基本农田、哪些区域不能建房、哪些区域需要按照程序批准后才能建房、哪些区域是预留用地、哪些区域是村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简化后的规划图与专业的规划图,再配上建筑风貌引导图,就形成了沾益区“332”工作模式中的第一个“3”,即画好“三张规划图”。没了“蜘蛛网”,村民心里对村里发展的规划布局就有了底,充分激发出他们参与建设村庄的主动性、积极性。
先前,菱角村水井坪村民小组沈绍忠家门口空闲地,有张家的柴草、有李家的粪堆……当看到规划图上这片地要建成池塘和小花园时,沈绍忠高兴了好几天。现在,他家已经和池塘、小花园融为了一体。
目前,沾益区城镇开发边界外118个行政村和841个自然村组的“三张规划图”,已全部在村中进行永久公告,村民的满意度非常高。
好办法盘活建设地
过去,由于缺乏规划指引,农村群众建房之后造成了村里道路狭窄、无公共活动空间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沾益区由村党组织统筹、党员带头,发动群众无偿腾退土地,用于村内道路改扩建、公共活动场所建设等。
这是沾益区“332”工作模式中的第二个“3”,即用好“三种用地模式”中的一种,无偿腾退模式。自2023年该模式推行以来,沾益区群众已无偿腾退土地315亩,乡村颜值由此不断刷新。
在西平街道光华社区王家小村居民小组里,有一处名叫“方寸间”的地方,几栋别致的建筑构成了村民心中的“文化中心”。社区党总支书记冷玉龙对记者说:“别看现在这么好,前几年这块地上可是村民们的菜园、粪塘、厕所。”
正因为是东家让一块儿,西家让一块儿,10多家人一起腾出了这个地方,村里特意为此取了“方寸间”这个名字,寓意“邻里让方寸、小村显和谐”。
乡村建设需要的土地,不只有公共设施用地,还有每家每户建房子的土地,这些土地的调整可不像无偿腾退这么容易。
沾益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陆成方告诉记者:“由于历史原因,沾益区许多村庄的群众原有宅基地面积仅为40至60平方米,已经不能满足原址原建的需求。一些村庄由党组织牵头探索,协调群众通过宅基地换宅基地、菜园地换宅基地的方式补足面积差,再依法审批后拆旧建新。”
王家小村居民小组的12户建房群众正是以地换地的受益者。冷玉龙说:“当时有的村民想不通,可等房子建好了,新村样子出来了,村里生活环境也改善了,才满意地说,‘就得这么干’。”
第三种用地模式是有偿分配模式:村集体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按照片区综合地价有偿收回老宅基地和闲置宅基地,统一盘活利用,再按一定价格有偿分配给无地建房的群众。
陆成方说:“‘三种用地模式’都仅限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
建制度管好长远事
从长远来看,有效的制度对乡村建设大有裨益。前些年,“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状态,对于农业农村及相关监管部门而言,一直如鲠在喉。为杜绝以往建房管理“一阵风”,近年来,沾益区建立了常态化监管和保证金收缴两项制度,以期实现长效常治。
经过几年的实践,这两项制度已经发挥出了显著的作用,实现了从以往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到如今既见新房又见新村。在沾益区白水镇勺达村,焕然一新的村庄便是最好的印证。
日常管理制度,其实就是将农村建房管理纳入“一支队伍管执法”监管内容,利用视频监管系统与综合指挥调度系统,从源头监控到完工验收全过程监管,由乡镇(街道)综合执法队落实“规、审、建、管、验”5个环节,实现了审批、服务、监管、执法一体化运行。
沾益区菱角乡副乡长郑自云说:“结合‘一支队伍管执法’工作,区级下放综合执法权限,乡级整合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建、综合执法等部门,组建成立综合执法队。执法队对测绘、许可实行‘一个窗口办理’并全程参与村庄建设与管理,待农户房屋完工后,再组织相关部门及村委会进行实地检查,验收合格的会给农户出具一份《农村宅基地和建房(规划许可)验收意见表》。”
看似简单的流程,背后却藏着许多的细节工作。正因为有了这些细节,才从源头、过程、结果等各个环节管出了效果。
此外,沾益区各个村集体还通过“一事一议”,将建房保证金作为村民建房审批的条件,以此引导村民自觉依规建设房屋,使农村宅基地实现节约利用。待收到《农村宅基地和建房(规划许可)验收意见表》后,村委会将全额退回。在记者采访中,不少村干部坦言,收取保证金不是目的,而是农村建房管理有了“双保险”。
好方式、好制度最终都是为了乡村建设得美,发展得好。换了模样的龙华街道红瓦房村,以乡愁为纽带推动景村人融合、农文旅协同发展,让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