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攻克丘陵山区机械化生产难题
——丘陵山区玉米种植装备研讨交流会在云南省弥勒市召开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张燕
  • 作者:孙眉 王臻(见习)
  • 2024-10-29 20:31:11

我国有近7亿亩丘陵山区农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在平原地区大型农机基本普及的同时,丘陵山区省份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刚刚过半,很多丘陵山区面临“无机好用”“无机可用”的窘境。特别是在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的西南山区,由于地形复杂、土壤黏重板结、季节性灾害频发,玉米的机械化生产面临重重考验。推动丘陵山区玉米机械化生产事关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加快丘陵山区玉米生产装备研发、熟化与应用正在成为农机装备补短板和大面积单产提升的一项重要任务。

10月21日,正值西南丘陵山区高原玉米收获的时期,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联合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在云南省弥勒市举办丘陵山区玉米种植装备研讨交流会,现场观摩玉米播种机、收获机作业演示,并围绕丘陵山区玉米机械化生产、机械装备研制、示范基地建设和推广应用等展开专题研讨交流,为丘陵山区玉米机械化生产共商解题良方。

机具作业演示在弥勒市西三镇农业农村部玉米(西南)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丘陵山区玉米全程机械化装备熟化基地开展。现场集中展示了农业农村部支持研制的30余台丘陵山区玉米收获机和播种机。由于前一日刚刚下过大雨,基地土壤十分黏重,为机械化作业增加了一定难度。

在玉米收获环节,农机手分别对适宜10度以上坡地、等高线作业的底盘自动调平大中型玉米收获机、适宜6—10度缓坡地作业的轻小型玉米收获机,以及适宜小地块的遥控式、手扶式单行微小型玉米收获机进行演示,顺利完成了上下坡摘穗作业、籽粒收获作业以及坡上转弯、掉头等动作。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黄继承介绍了其操作演示的丘陵山地玉米收获机,该机整机尺寸和重量均小于普通两行玉米收获机,作业损失率、籽粒破碎率及果穗含杂率均优于国家标准,整机性能优良。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崔涛介绍了联合相关企业研发的缓坡地玉米摘穗剥皮联合收获机,该机具有高通过性履带式行走驱动、低损低含杂摘穗、低损剥皮与籽粒回收、二次拉茎除杂、作业状态监测等功能,作业效率高。

在玉米播种环节,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农业农村部土壤-机器-植物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杨丽展示了多款适宜不同坡度坡地作业的玉米播种机,包括4行指夹式、气力式、单体独立同步仿形的高性能播种机,2—3行轻简型精量播种机和手扶式播种机。杨丽介绍说,针对南方粘湿土质,机具采用铲尖加圆盘的播种开沟器组合体设计,铲尖入土能力强,能解决粘重土壤开沟困难的问题,圆盘部分有刮泥板,可用于重墒土壤。

“春天播种时,我们就将机具放在田间给农民使用,再根据他们的反馈及时改进,让机具尽可能满足一线生产需求。”杨丽告诉记者,今年坡地轻简型精量播种机的销量很不错,已经卖出了1000多台。说话间,现场演示使用的播种机被围观的种植户看中,当场就要进行订购。“只要有农民买,就是有前景!”杨丽笑着说。

在座谈交流会环节,行业专家和丘陵山区重点省份代表针对丘陵山区装备研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开展了交流。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番兴明从育种角度建议,玉米想要实现机械化生产,选择适合机收的玉米品种是前提。适合机收的玉米品种应具备脱水快、爱早熟、籽粒结实的特点,如“云端16”“云端408”“田单68”都是不错的选择;四川省玉米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孔凡磊从农艺角度提出,丘陵山区农机未来发展的方向要根据生产需求进行分类,优先聚焦规模种植农户,以研发大中型机具为主,农机农艺结合发展,尽量以农艺技术适应农机装备;山东省玉米体系岗位专家、山东理工大学教授耿端阳认为,丘陵山地地形复杂多样,机具在进行示范时应多选点位进行试验,以不断增加机具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针对下一阶段丘陵山区玉米播种和收获装备熟化改进应用的工作重点,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站长、党委书记刘恒新表示,要加快机具熟化定型,不断改进产品以提高机具适应性、可靠性;要注重农机农艺农田融合,开展宜机化玉米密植宜机化品种鉴选、种植模式优化、玉米密植高产配套机械化技术研究,构建以玉米周年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要加快技术成果落地,打造示范基地,形成高产典型,制定丘陵山区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促进相关技术成果在更大范围内应用。

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技发展中心等单位代表到现场指导,丘陵山区重点省份农业农村厅农机化管理部门、农机鉴定推广机构和丘陵山区机具研制单位代表等参加会议。会议还正式发布了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等单位共同制作的《颗粒归仓:粮食机收减损(玉米)》科普视频。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眉 见习记者 王臻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