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作为珍稀濒危鸟类,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陕西省安康市凭借其优质的水资源、丰富的湿地环境和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为朱鹮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越来越多的朱鹮拖家带口“落户安康”。截至目前,安康监测到的朱鹮有484只,其中野外分布的可监测到的朱鹮434只,主要分布在宁陕县、石泉县、汉阴县及恒口示范区等地。
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作为该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安康市不断加大水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完善智慧管理系统,提升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动员更多群众参与到水源保护中,共同守护一江清水北上。
安康市汉江瀛湖水源地航拍。杨小刚 摄
生态先行,科技护源——清水续北上
走进江南再生水厂,厂区周围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身处污水厂却闻不到臭味、听不到噪音。
“我们厂是将一个传统的污水处理厂的单一概念,打造成集污水处理、科普宣传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综合体。”安康市江南再生水厂工作人员陈浩介绍,水厂每天可以处理整个安康江南城区所有居民的生活污水8万吨,出水标准可以达到地表水四类水标准,高品质再生水可以用于城市绿化灌溉和道路冲洗,同时也可以用于工业利用,目前大部分是用于汉江的生态补水。
据了解,污水从进入安康市江南再生水厂到达到排放标准,需经过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三级处理过程,8道工序和17个小时的蜕变。自2019年6月通水调试以来,服务人口约26万人,同时也为汉江提供着一滴滴再生的清水。
安康市江南再生水厂全景示意图。
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的63%来自安康,守护“一江清水”责任重大。2015年,安康市在全省率先建成了环境应急处置中心指挥平台,用科技不断完善水源保护。
“我们利用先进的科技监测手段,对水源地进行全天候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工作人员王静说。
据介绍,应急指挥平台接入了420个视频监控点位和128个在线监测点位,对汉江水质和重点排污企业实行实时视频监控和在线数据监管,一旦发现排污数据异常,系统就会自动红色报警,并实现了与中、省、市、县环境应急指挥互联互通,实时监控大小河道流域。此外,建立了陕南最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存应急特种专用物资7000余件,组建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队,坚持常态化开展环境应急实操演练,成功处置汉江水质污染突发环境事件22起。
安康市环境应急处置中心指挥平台实时监测展示。
近年来,安康市也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水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科学研究。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高了水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科技带动水环境治理、科技赋能水资源保护,为这一方水土养育安康和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做着贡献……
全民护水,生态守护——清水永长流
“以前河里垃圾多得很,什么垃圾都有,自从做了这个护河的事情,现在大家觉悟也高了,环境也好了,河里很少有发现垃圾,我去年也正式脱贫摘帽了。”汉阴县观音河镇“御源军”护河员徐家贵说。
月河是汉江的一条重要支流,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的一部分。60岁的徐家贵,家里还有85岁的父亲,是村里的脱贫户,今年是他作为汉阴县观音河镇“御源军”守护月河一级支流观音河的第9年。据徐家贵介绍,自己现在在家务农,同时作为一名“御源军”保护观音河,每年都有12000元的收入,每次捡拾的垃圾做好分类在“垃圾分类置换驿站”可以积累积分,换取生活用品、孩子学习用品等等物资,今年他1000左右的积分全部换完了,一年下来生活用品根本不用去外面买。
据了解,2016年陕西省汉阴县在“博元公益”的支持下,由85名困难群众组成了“御源军”,负责在各自的居住地捡拾河道垃圾、宣传环保知识、宣讲垃圾分类。几年过去,河道变干净了。当初的困难群众已经“摘帽”,却并未“摘走”护水之心。截至目前,汉阴县在9个镇16个村设立了“垃圾分类置换驿站”,已向村民兑换价值超过80万元的物品,覆盖10万余人。“御源军”的队伍已经发展到142人。
安康市汉阴县御源军成员。
在安康,这样的护水志愿者并不少见。安康市各级建立了“河小青”“女子志愿护河队”等志愿护河组织,护河志愿者已达1万余人,累计巡河护河4万余公里,常年开展漂浮物打捞和清河行动。安康市也涌现出“十大最美河湖卫士”王孝文、“巾帼河湖卫士”朱先萍、“民间河湖卫士”张元江等一批志愿护河的全国先进典型。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安康市颁布施行《安康市汉江水质保护条例》《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推动《安康市河道管理条例》立法。签发《总河湖长令》,探索推进公益岗位护河员制度,率先建立“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机制,“河长+警长+督察长”的“三长治河”健全水源治理体系。此外,建立“河湖长制+志愿者”护河机制,2412名河湖长、2598名护河员,让大小河湖有人管、有人治、有人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安康市积极推动建立汉江流域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形成上下游协同、干支流联动的工作格局,与陕西汉中市、湖北十堰市对水源进行合力保护。
安康市女子志愿护河队成员。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安康人加入到志愿护河、全民护河的队伍中,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态产业兴
“我们龙王泉经权威机构多次检测,该水源水质富硒、富锶,高偏硅酸、低钠、含锌,达到国家复合型优质矿泉水标准,被国硒中心授予‘中国天然富硒水第一泉’。”安康龙王泉富硒矿泉水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海安介绍,目前我们龙王泉水厂每年年产30万吨龙王泉富硒水,远销国内外。提供就业岗位三百多个,其中约85%为农村户口,在这其中又有16户为脱贫户。
据了解,安康市涌泉出水量和矿物含量稳定,是优质硒型、偏硅酸型和锶型矿泉水的重要潜在水源地。102处泉点满足饮用天然矿泉水水质要求,圈定开采靶区50处,概算开采量为7380立方米/天,每年市场规模可达206亿元。
近年来,安康以创品牌、育龙头、拓市场、强支撑为重点,着力补短强弱、加快延链补链,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包装饮用水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安康市现有包装饮用水企业25家,其中规上企业11家,设计总产能300万吨以上,2023年实现产值2.2亿元。
安康市汉滨区龙王泉涌泉处。
时至秋季,走进安康市汉滨区瀛湖生态旅游区,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鱼翔浅底,美不胜收。
瀛湖作为西北五省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陕西千岛湖”之称,是独具秦巴汉水自然风光的国家AAAA级景区。瀛湖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按照“南抓茶北抓桑东抓烤烟、枇杷鲜果抓环湖中央”的产业发展布局,以“一湖两线三区六大经济板块”为抓手,围绕“一村一品、一季一花、一果一节、一步一景”的发展思路,紧盯发展机遇,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农旅融合新业态。近三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速均保持两位数,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5%和11.8%。
近年来,安康市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旅游产业,生态旅游“三年三千”行动稳步推进。聚力打造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和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深化“旅游+”“康养+”战略,“毛绒玩具+文旅”主题活动为安康生态旅游注入了更强的动力。
安康市汉滨区瀛湖生态旅游区航拍。吴超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安康市一方面狠抓降污减排,先后关停铅锌矿、汞锑矿、皂素等“两高”企业300余家,淘汰落后产能90多万吨,实施污染减排项目480余个,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17.46%,获得国家低碳试点城市评估优良等次。安康市环境空气质量、空气优良天数稳居陕西省前列,年均为全省贡献5.45个优良天数。安康市地表水优良率保持100%,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水环境质量、水质改善幅度排名陕西省“双第一”。另一方面,狠抓产业升级,聚焦打造富硒食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富硒食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交通装备、秦巴医药、消费电子、毛绒玩具、现代物流八条重点产业链,加速构建具有安康特色的绿色循环产业体系。
安康市恒口示范区毛绒玩具厂工作间。
目前,安康市建成富硒农产品基地520万亩,开发富硒产品240余种,培育加工企业233家,建成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等4个“国字号”科研平台,初步形成了种养、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安康富硒产品纳入全省重点产业链之一,综合产值达到760亿元;建成AAAA级旅游景区19个,以休闲度假、康养民宿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
作者:万宝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