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北京赛区决赛成功举办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李婧
  • 作者:李丽颖
  • 2024-11-19 17:09:35

11月16日,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北京赛区决赛在北京公共安全体验馆成功举办。经过“极限挑战”“身临其境”“科普讲解”三个环节的激烈对决,最终,顺义区科学技术协会、平谷区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门头沟区科学技术协会、密云区科学技术协会、丰台区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通州区科学技术协会、朝阳区科学技术协会等10支代表队脱颖而出,将与天津市代表队、河北省代表队共同参与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总决赛,展开巅峰对决。

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自2018年启动,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步伐,逐步发展成为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在往年基础上,今年北京赛区决赛覆盖了更广泛的领域和机构群体,其中,最小的参赛选手为小学生,同时也不乏20-40岁的中青年群体;职业上,选手有农民、产业工人,还有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群体、医务人员,更好地体现了《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提升行动的有关要求。

“咳咳,呼吸困难、无法说话……”日常生活中发生梗阻怎么办?“水没过腰间,汽车涉水无法开门怎么办?”“地震过后,如何从废墟中逃生?”……

这并不是实际发生的灾难和应急场景,而是北京赛区决赛结合北京公共安全体验馆馆内设施推出的“身临其境——沉浸式必答环节”。为了让选手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本次决赛现场共设置5个沉浸式必答场景,分别是救护场景、地震场景、汽车落水场景、烧烫伤场景和消防场景。

“我觉得沉浸式必答环节设计很合理,不仅能让我们亲身体验,教官也会在考核结束后给出专业讲解,补全我们的知识盲区。”作为决赛现场最小的参赛选手,来自人大附中丰台学校的小学生程梓豪说道,“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汽车涉水场景,单纯答题知识可能只停留在文字或脑海层面,但亲身实践会产生直观体验,如果真的发生相似场景,就能快速作出反应。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沉浸式实景体验环节。

通过沉浸实景式体验,选手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当应急自救知识的获取场景从“纸上谈兵”变成了“实战演习”,选手们不仅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树立了珍爱生命、规避危险的理念,更切实掌握了安全自救技能,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

作为2023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北京赛区复赛首创的环节,“身临其境——沉浸式必答环节”通过实际场景,考查选手的应急救护知识和临场反应能力。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的场景设置更具实用性,以居民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应急救护场景为切入点,新增海姆立克急救法、烧烫伤急救操作等考核内容,切实为参赛选手提供了实用的“急救操作指南”。

“高大上”的前沿科技如何走进寻常百姓家?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也蕴藏着科学知识……为适应科学知识广泛传播的需求,除设置限时必答和沉浸式必答环节,北京赛区决赛还设置了科普讲解环节,由各代表队主推一名参赛队员进行主题科普演讲。

当评书与数字AI人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是腰椎间盘,有一天,我‘突出’了,怎么办?”“不想被‘栓’住,就趁现在”……在科普讲解环节,选手们或演讲、或两人配合共同展示、或通过现场道具实际演示,充分结合区域特色和社会热点,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演,让科学家精神、前沿科技、科学新知、生活科普等各个方面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又易于传播,更“接地气”。

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由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天津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北京市科协、天津市科协、河北省科协共同主办,北京青年报网际传播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市武清区科学技术协会、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办,并得到了三地纲要办成员单位、学会、基层组织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本届大赛共设置北京、天津、河北三个赛区,以线上答题与线下决赛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自7月1日正式上线以来,大赛得到了京津冀三地市民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其中,线上答题平台设置每日答题、挑战答题、1V1PK答题等不同方式,进一步增强答题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让市民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科学素质。线下决赛则由每个赛区自行组织开展,三个赛区决赛优胜代表队将参与线下总决赛。

为更好地在全社会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创新氛围,北京赛区还协同北京市“16+1”区科协(纲要办)的年度工作,开展了17场线下专题科普赛事推广活动。此外,今年线上答题平台特别设置专项竞答获取积分的新规则。截至目前,平台已推出28期专项竞答,涵盖科学家精神、人工智能、防诈反诈、开学第一课、消防知识等内容。目前,专项竞答仍在持续进行中,为12月中旬即将到来的总决赛增添热度。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