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三个优先”绘就“三色文章”
“网红西溪南”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暴佳然
  • 2024-11-22 15:50:01

拥有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文明乡村等30多个国家级、省级荣誉的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从2009年第一批“新乡贤”落户西溪南开始,以“古村旅游+文创产业”的复合旅游模式,用好“世界会客厅”“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小镇”等品牌,先后举办了西溪南艺术联盟展、“鱼龙游古村·谣响西溪南”系列活动、乡村K歌、中国民谣节、乡村旅游节等活动,承办了国际大提琴艺术节、哈佛(剑桥)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同荷兰羊角村签订全省首个国际友好村镇协议,而首届国际“村BA”篮球赛、“老外讲故事 相约大黄山”走进西溪南等活动更让小村进入了国际视野。知名企业家雷军、影视明星李冰冰等先后打卡西溪南, 热度爆点不断刷新。

村内景象。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推进机制,从有形的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中找好“聚焦点”,从无形的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优秀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中找到“闪光点”,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传统村落的生命力,以 “三个优先”绘就乡村振兴的“三色文章”。

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活化“古色”。

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西溪南曾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荟萃之地,至今依然保留着老屋阁及绿绕亭等100余栋明清建筑、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徽州堨坝等历史遗存,厚重的文化和绝美的生态成为西溪南发展乡村旅游最大底色。坚持村落保护利用,挖掘自然、人文的特色肌底成为乡村振兴的前提。一是突出规划引领,规划先行、保护优先,坚持“布局联片、规划联编、多村联建、产业联培、各方联动”,编制出台《西溪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西溪南镇旅游发展规划》等规划文件,探索试点古民居保护“五步走”工作法(保护现状不被破坏、分散收储安置模式、集中测绘对上报批、按规出让依法确权、维修提升合理利用),有效破解“投入渠道单一、产权归属不明、群众建房需求多、集体资产闲置”四大难题。整合财政资金和外部资源,按照“微改造、精提升”思路,全面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实施古村落生态修复、古建筑单体保护等项目,严格把控村庄建筑风貌,努力寻求“保护优先”与“创新活化”之间的平衡,修复古建筑古民居80余处,有效保护了村落肌理和古韵。二是强化生态保护。紧抓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契机,深入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常态运营“生态美超市”,因地制宜实施生态廊道修复,保证水质常年在二类水以上,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4000个以上。作为游客必打卡的枫杨林湿地,没有人为铺设栈道,没有破坏性开发,而是设置以竹为杆、以麻为栏的软隔离,落实“采密补疏”生态补植并启动轮休。据统计,枫杨林湿地栖息鸟类117种,其中包括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寿带鸟。三是坚决留住烟火。秉承“主客共享”的理念,注重乡愁乡情的延续,在开发过程中保留了原住民,留住了村落的烟火气。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半烟火一半情怀”的生活方式,让西溪南成为令人向往的心灵休憩地,旅游年接待量从2015年不足1万人次,逐步增长到150万人次。

工作中的雕刻工匠。

创意发展,生态优先,转化“绿色”。

围绕打造“全域绿野仙踪”,深耕“徽州味·赛村碗”等村碗、村创、村戏、村赛、村官等村字号IP。一是坚持开放场景。在发展之初就坚持不收门票,以开放姿态打通了游客和古村落的阻隔,在黄山风景区和西递宏村等流量景区之间打好了差异牌。二是注重有序开发。在社会资本招引方面,坚持古建筑古民居的重新开发利用和文创业态运营相结合,原则上对缺少运营业态的项目予以否决。坚持对可开发资源适当留白,由村级运营公司统一收储、统一管理,为后续发展留下资源和空间。目前村内发起古民居保护利用项目36个,吸引社会资本2.9亿元。三是突出创意表达。立足文化底蕴,加强创意要素招引,已累计吸引来自北上广深等地创新创意人才100多人,打造了研学基地、设计师交流中心等,建成各类民宿72家,吸纳当地创业、就业400多人。吸引了一批知名的设计师、艺术家,形成8类42个新业态,推出了枫杨文创市集、森林音乐会、实景文化探游等主题活动,形成了一批农文旅体融合体验的新乡村空间。

民宿

党建联建,共富优先,点化“金色”。

坚持区镇村联动,夯实有力、有效的发展保障。徽州区将西溪南作为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的核心IP,坚持区、镇、村一体推进,积极探索“绿野仙踪”西溪南共富路径。一是强化区级统筹。选优配强镇、村班子队伍,成为懂党建、善管理、强经营的“多面手。落实区领导联系和驻村机制,”对重大项目、重要事项实行区级联审,确保科学推进、有序实施。借鉴“大下姜”模式,成立共富专班,整合职能部门合力帮扶,整合全域资源,成立运营管理公司,建立分红机制,积极探索“一村带多村、一业兴百业” 的全域发展路径。二是凝聚镇村合力。将农文旅发展作为镇村干部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定期召开头脑风暴和复盘会议,做到找差距、补短板闭环管理。落实网格化管理,对重点区域落实分片包保,发挥镇村干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全力做好旅游秩序管理、项目服务、用地征迁、文明劝导等工作。三是落实宠客模式。持续下好文旅“绣花功夫”,将文明旅游融入到乡风民风建设中,让宠客模式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常态开展“捡拾记忆”等志愿服务,引导村民开放门前休憩点、推出共享公厕等共享服务,合力营造主客共享、友爱美好的旅游服务环境。村民成为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解决了乡村旅游“谁来干、怎么干”的问题。四是注重国资撬动。依托区属文旅集团,对一些与村里业态契合度高,但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项目由国资参与建设,与村集体开展合作经营,先后打造游客中心、摆渡电车、停车场运营等配套项目设施,年增加村集体分红收入25万元。

艺术家与村民。

十几年久久为功,西溪南创意小镇已打造民宿、文创、研学、旅拍等8类42个新业态,游客接待量增长100多倍,村民农房等固定资产增值30倍,70%农户参与文旅行业,住户人均储蓄突破16万元。千年古村从“绿野仙踪”一个网红打卡点变为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的全域旅游区。

国际艺术节。

民宿内的书法研学活动。

作者:王毅珏 图:李汐夏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