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烟农老刘转型记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张轩铭
  • 作者:何桉懿
  • 2024-12-03 16:25:30

改革开放四十余载,中国烟叶种植行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始的广种薄收到现在的精耕细作、专业化运营与品牌化建设,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烟农的心血与智慧。刘成斌,一位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西洒镇么洒村委会石门坎村小组的70后烟农,在烟叶种植领域躬耕二十余载,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思维,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烟农到新型职业烟农的华丽转身。

借政策东风,毅然投身,誓欲拼出新天地

2000年,在烟草行业持续加大烟叶产业发展支持保护力度,相应出台一系列政策补贴的背景下,刘成斌踏上了长达24年的种烟征途。“起初,这条路并不好走,多年来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收入一直不理想。在当时烟草部门人员的介绍下,我算了一笔经济账,相比种植粮食作物,种植烤烟的经济效益明显要高很多,但我对种烟一窍不通,完全是个门外汉!”老刘忆及当年困境,仍记忆犹新,但凭借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政策的信任,他决定放手一搏,从小规模种植开始,逐步学习技术,积累经验。“政策好,我们也得与时俱进啊!”

西畴县西洒片区部分烟田航拍图

追浪潮大势,机械赋能,规模种植促提升

初期,刘成斌面临着地块小、分散的难题,打理成本高,效益不明显。2008年,行业土地长期稳定有序流转机制逐步建立,文山烟草专卖局(公司)有序调减零星分散烟区,稳步推进烟区集中化、规模化布局,老刘的困境也迎来了新的转机。“县烟草公司依托烤烟合作社逐步规划土地连片种植,我们家也从最初的5亩薄田慢慢连片发展到今天的84亩烟田,规模提起来了,整体效益也大大提升了!”规模的提升为刘成斌带来了更高的效益,同时刘成斌也面临着石漠化山区地形限制条件下传统的人工种植方式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这一挑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刘成斌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引进山地农机,推进烟叶生产机械化。“我尝试选择购进适宜农机设备参与生产,这些年先后买了1台大型辅助拖拉机、3台小型拖拉机、1台覆膜机,以前种烟肩挑背扛,起垄培土靠锄头,现在用机械进行起垄、培土、施肥,这一来,效率大大提高了,人也轻松了不少!”。

西畴县烟农正使用覆膜机覆膜

得服务保障,质量提升,技术精进不发愁

在分享种植烟叶的经验时,刘成斌直言不讳地表示主要归功于技术和服务的双重助力。“烟草部门的技术员在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重点环节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全的指导和服务。西畴地区石漠化严重,用人工水管辅助浇水不仅耗水还耗时,后来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我学会了水肥一体化滴灌和膜下小苗移栽,省力又省钱。”“为了减少农药残留,为我们提供蚜茧蜂用以防治烟叶病虫害,效果出奇的好。”这些年,我们亲身经历了从“一家一户育苗”到“集中育苗”的转变、从“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向“水源、水池、沟渠和管网综合配套”的转变,从“普通老式泥土烤房”向“密集烤房群”再到“电烤房”的转变,基础设施越来越好,我们遇到问题也都有个商量处。”说到这,老刘十分欣慰。

步时代风云,观念革新,转型蜕变展新貌

从“种烟小白”蜕变到如今乡邻口中的“土专家”,刘成斌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精进,更重要的是在观念上也实现了深刻的转变与提升。“市场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我眼里,种烟也得学会看市场。”今年2月,西畴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推广新品种YN223烟叶试种植,刘成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28亩烟田进行试栽。得益于品种优势,在技术员和烘烤师的全程指导下和他的悉心照料下,最终实现了亩产新高。他的成功不仅为自己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深深鼓舞了周围的烟农。大家纷纷表示:有了老刘大哥的成功先例,我们心里就有底气了,明年我们也要种上新品种YN223!

刘成斌正在用犁地机整地

回望过去,刘成斌感慨万千:是时代的东风为我们这群执着的种烟人提供了摇身一变的可能。从一个靠天吃饭的传统烟农,转变为如今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化烟农,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与时俱进、什么是奋斗不息。他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带着自己对土地的敬意,在烟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用智慧和汗水编织人生的幸福画卷。他坚信,种烟就是种梦想,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

作者:何桉懿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