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我国历来都是一个农民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这决定了唯有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政党才能组织和领导农民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决定了重视农民就是重视中国大多数、发动农民就是发动中国大多数,决定了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发动和依靠农民,革命从农村破题,改革从农村起步,引领广大农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贡献。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乡村振兴战略提到新的高度,通过举全党全国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成功实现了历史性减贫,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乡村全面振兴既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更是吾辈使命所在。我认为,当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应该认清三个变化、把准三大趋势、凝聚三方合力。
认清乡村振兴的三个变化
一是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变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不再仅是解决农村“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向着解决农村“好不好”的方向转变。人们的需求也已从生存型、温饱型转向发展型、享受型,对食品结构、品质,生活品味、志趣,生态环保、美感等物质和精神需求提出了高标准,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生活提出新期盼。
二是发展对乡村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变化。培育高素质农民是达成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战略举措。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着眼点是全面、高质量发展,涉及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领域更宽、融合更紧、体系更严,对传统“三农”概念也提出了更新、更专、更高要求。目前,许多地方均在大力培养各类现代农民、职业农民、乡村CEO等,用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随着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对人才,特别是本土领军人才和劳动者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需求与期盼。
三是巩固与拓展使命任务的变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社会稳定发展基石,也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追求。面对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和发展大局需要,我们在强调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必须不断增强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驱动力和提质增效,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拓宽脱贫人口综合素质和增收路径。这是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更是一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保底性、稳定性工作。
把准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趋势
一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必须统筹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产业、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不断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这是中央对乡村振兴的要求,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二是东西协作、陆海统筹发展的要求趋势。西部、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怎样有效让“胡焕庸线”和“陆海线”两线两边资源共享、互融共促,实现综合开发利用效益最大化,这是国家战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多年的艰辛探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如今,我国已进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新阶段,这为开发西部、加强东西协作、陆海统筹,综合开发、有效利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资源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有利条件。东西协作、陆海统筹发展,实行西部开发、推动海洋强国建设,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三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需求趋势。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区间的相互往来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关联依存度越来越高,城乡融合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助,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趋势。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必须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循环”上考虑,着力打造高水平、适合乡村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乡村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把农民创造的财富引入整个国民经济循环,实现其价值最大化,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凝聚高校职校、科研实业、政府市场三方合力
一是高校、职校同向着力。首先要坚持学为所用的办学方向。教育引导师生厚植爱农情怀,树立学研为民所用、为乡村振兴而为的思想。其次是高处着想、实处着力。高校的教学科研既要瞄准发展前沿,努力培养开拓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又要紧密与职校联合,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形成高校、职校同向着力,科研成果和创新者、操盘手同时出站、相互受益的新局面。为此,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正在做积极的探索。
二是科研、实业协同发力。科研成果形成产品、品牌才更有生命力,才能更好造福社会。科研机构既要做好基础性研究和前沿性探索,更应考虑经济社会、科研事业发展需求,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科研人才培养与实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可适当采取订单式等与实体企业协同发力办科研、办企业的产学研方式。
三是政府、市场共同加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政府与市场共同加力能极大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让教育、科研和人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应遵循的内在逻辑和有效方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是各级政府应当努力做好的工作。
(作者系国家乡村振兴局原开发指导司副司长、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