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羊街乡红土村委会红土村一处葡萄种植大棚内,数十名工人忙碌地穿梭其中,打理着葡萄枝叶。种植户朱文和一边指导着工人操作,一边向前来学习技术的村民介绍:“现在正是葡萄冬剪的关键期,通过去除过多的枝条以调整葡萄植株的生长平衡,同时促进葡萄的花芽分化,这对明年的开花结果至关重要。”
朱文和种植的葡萄。杨智鑫 摄
早些年,红土村水利设施匮乏,农户种植作物单一,收成好坏全凭当年雨水多少,农户种植收益不高,不少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
2005年以来,为帮助当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开远市烟草部门累计投入250余万元在羊街乡修建了750余口地边小水窖、2条机耕路,铺设1400多米管网,建成一座容积5.8万立方米的坝塘。
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村民们的种植模式也从单一的传统作物向着多元化发展。
红土村平均海拔1300米,年平均气温18.5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葡萄生长。2006年,朱文和投资20余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流转了15亩土地种植夏黑葡萄。
刚开始葡萄种植并不顺利。在葡萄发芽长叶的关键期,葡萄嫩叶因蚜虫吸食开始变白蜷缩,还伴有落叶。这让第一次种植葡萄的朱文和慌了神,四处寻找解决的办法。一次偶然机会,朱文和听取了羊街烟站技术员的建议,利用害虫的趋色性,通过在葡萄叶周围悬挂黄蓝板来诱杀害虫,有效遏制了蚜虫数量。次年,朱文和种植的葡萄迎来丰收,以每公斤13元的均价卖给了水果收购商,每亩毛收入超过2万元。
朱文和种植的夏黑葡萄于每年的5月份左右上市,葡萄于7月份左右采摘结束之后,土地便进入空闲期。
朱文和套种的蜜本南瓜喜获丰收。杨智鑫 摄
近年来,羊街乡深入推进“一地多种”“一地多收”的套种种植模式,利用植物的生长季节不同,在一块地中种植多种蔬菜,这一模式启发了朱文和,他开始在葡萄种植空档期种植菜豌豆、蜜本南瓜、白菜等经济作物。通过这一模式,每亩葡萄地增收4000元左右。
在朱文和及其他示范户的带动下,红土村更多村民也跟着种葡萄,全村葡萄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90亩增加到现在的1000余亩。葡萄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人工,这为周边村民提供不少短期就业机会,并吸引一些年轻人返乡创业。
作者:杨智鑫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