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第四届国际后备牛大会在天津举办。本届大会以“势”为关键词,聚焦最新科研成果与前沿养殖技术,涵盖营养饲料、遗传育种、全健康、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来自国内、国际的专家、学者同台报告、跨界交流,分享全球视野下的宝贵经验,探讨后备牛领域的热点与焦点问题。
图为第四届国际后备牛大会现场。
会上,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清表示,中国奶业协会将充分发挥自身桥梁作用,推动优质饲草料国产化替代,提升牧场饲草转化效率;推动牧场开展技术革新,加大牧场奶牛良种化;实施奶业产业数据化升级,鼓励牧场绿色能源装备应用。
国际后备牛创新协作平台为产学研创新协作、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创建了新模式。刘亚清提出,希望其能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以标准作引领、以技术作支撑、以人才为保证,深入挖掘生产问题,助力行业发展。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表示,我国奶业在国家政策引导、技术创新推动多种因素下已经迈上了新台阶。本届大会的召开为全球同仁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合作和知识交流论坛,将有力推动后备牛产业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就中国肉牛产业现状与思考进行了分享。他认为,牛肉产业和企业应置身于国际市场去制定发展策略。在我国肉牛行业深度重构的形势下,“换牛种、换技术、换思想”成为肉牛养殖企业应对挑战的重要策略。
图为第四届国际后备牛大会现场发布环节。
会议现场,中国农业大学ICHO团队联合中国奶业协会和43家协同共创基地发布后备牛高质量培育系列标准。ICHO发起人曹志军介绍,多年来,始终坚持“建平台、强数据、立标准、重应用、见成效”的原则,后备牛高质量培育系列标准是基于国内23个省156个牧场439万条后备奶牛相关数据制定的,通过“1”流的校企“1”起建“1”系列“1”流的标准,推动后备奶牛饲养技术体系变革,提升我国后备奶牛培育标准化进程。
此外,会议期间正式发布《中国后备奶牛培育现状白皮书(2024)》《中国后备奶牛黄金标准(2024)》。并举办现代牧场可持续发展领军人才项目结业仪式,为新增协同共创基地、理事单位进行授牌。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子涵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