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青海化隆县:统种共富新模式 种地增收两不误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葛羚羚
  • 作者:孙海玲 李玉峰
  • 2024-12-06 16:07:29

“通过这种新模式种植马铃薯,每亩地的承包收入比以往增加了,也不用担心土地撂荒,还能在外安心打工赚钱了。”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金家庄村村民韩索么家有15亩耕地,2024年,他将土地全权交给村里经营,自己不用出一分钱和一份力,收入还比往年高。

这样的转变源于化隆县今年实施的“统种共富”新模式。

金家庄村有1800亩耕地,过去土地较为零散,耕作费时费力,许多村民就把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但收入有限。为彻底打破种植户各自为战、产业形不成规模、技术落后、成本高的局面。2024年,金家庄村在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引领下,开始尝试“统种共富”模式,鼓励农民入股土地,按照“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原则,对村里1000多亩耕地进行合作化经营。2024年人均分红比种植大户承包相比增加60%,成功迈出“统种共富”模式下实现农户增收的坚实步伐。

不仅是土地承包收入,在实施“统种共富”过程中,巴燕镇坚持将项目务工作为带动群众致富,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举措。2024年,巴燕镇在实施“统种共富”项目的村落实联农带农机制,积极引导吸收脱贫户、监测户解决就业岗位,为困难群众增加务工收入。在两个“统种共富”项目点,共计吸收务工就业500余人,发放务工性工资90万元。让农民真正实现了“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按劳取酬、二次返利”。

在2023年试点时期,昂思多镇德加村村民们就尝到了“统种共富”的“甜头”,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今年全村300余户村民入股土地共计3800亩。“收成后纯收益的80%分红给入股农户,20%分红给村集体继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农民、村集体的利益得到均衡保障,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统种共富’项目启动之初,就已确定好了分红比例。预计秋收后村集体收益20万元,入股村民每亩增收200至300元。”德加村党支部书记朱公保才旦心里有本账。

春播、施肥、秋收……3800亩土地种收各个环节势必要用工,“种植、加工等季节性用工较多,尽量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增收。”朱公保才旦表示,“统种共富”项目推进以来,通过东西部协作的支持,村里还添置了轮式拖拉机、液压翻转犁、旋耕机等大型机械,优先考虑有技术、有经验的村民们参与进来,力求农田统一规划、种植和管理,实现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从而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总量、增收益”,农民“增红利”。今年以来,已累计带动本村及周边村的50余位村民务工增收。

“农活集中在春种和秋收期间,月收入6000多。”村民扎西当智是“统种共富”项目的农机手之一。“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增收,挺好的。”一年春秋两个多月的时间,扎西当智参与“统种共富”项目,操作农机,既能顾家,还能增收。

2023年以来,化隆县积极探索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巴燕镇、昂思多镇等乡镇率先行动,创新推行“党建引领、统种共富”土地合作经营新模式,促使“小田并大田”,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土地撂荒和农业收益低下的难题,还能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4年,东西部协作资金投入160万元,助力化隆县开展“统种共富”,试点乡镇13个,村33个,参与农户3242户,入股面积21682亩。今年“统种共富”入股土地主要种植马铃薯、油菜、青稞、黑青稞、小麦、饲草、大葱、辣椒、玉米等农作物。

作者:李玉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