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年繁育量突破100万尾、成功实现人工环境下繁育二代……近日,多条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加速恢复的好消息从湖北传出。作为长江干流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湖北不折不扣抓好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江豚、中华鲟、长江鲟等三大旗舰物种在湖北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湖北境内长江干流达1061公里,约占长江干流总长度的六分之一,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水生生物栖息的乐园,是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
为保护好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湖北在长江流域率先出台《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长江水生生物保护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纳入河湖长制、政府绩效等考核体系,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真金白银”加大力度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十四五”以来,湖北统筹整合资金近30亿元,用于长江十年禁渔、中华鲟保种繁育、增殖放流等水生生物保护工作;并充分发挥中科院水生所、水科院长江所、华中农业大学等众多科研单位的优势,加强与企业、协会和环保组织的合作,扩大水生生物保护的“朋友圈”。
多措并举下,长江生态恢复向好。长江湖北段、丹江口水库持续保持二类水质,长江、汉江干流的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较2020年提升两个等级,长江中游湖北监利监测断面的四大家鱼鱼苗资源量为59.8亿尾,是长江十年禁渔以前的4.4倍。在此基础上,湖北实施长江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计划,为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打造栖息乐园。
江豚是我国特有、长江仅存的淡水鲸豚类动物,也是长江生态的风向标物种。围绕长江江豚保护,湖北率先探索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三大保护策略。其中,迁地保护,即选择一些生态环境与长江相似的水域建立迁地保护地,是当前保护长江江豚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石首天鹅洲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小型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保护区,江豚种群数量由最初的5头发展到101头,已形成规模且稳定增长。2023年4月,当地完成全国首次迁地保护江豚的野化放归,4头江豚被送回长江,融入自然种群。在今年10月国际小型鲸类保护研讨会上,国际专家一致认为,长江江豚迁地保护为全球小型鲸类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同时,武汉市先后启动“江豚回归江城”计划,开展“数字江豚”生态建设,用数字技术赋能长江大保护。在武汉渔政智能天网指挥大厅,依托160余套高空资源,实时监控、AI智能快速识别非法捕捞和违规垂钓行为,形成“全覆盖、可视化、立体式”的沿江视频监管体系,让死角、盲区及夜间违法捕捞的行为无处遁形。
如今,在湖北省长江江面,人们不时会看到“江豚逐浪”的情景。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首次实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止跌回升。
中华鲟是长江中最大的鱼,素有“长江鱼王”之称。对中华鲟子一代散落民间、私营企业养殖难以为继的现实问题,湖北投入资金2亿元,在荆州新建永久性保护基地,征收中华鲟子一代789尾。截至目前,湖北已建有6家中华鲟种源保护场,保育中华鲟子一代2164尾,占全国总量的70%,并率先实现中华鲟人工繁育,年繁育量突破100万尾,创历史新高。
水科院长江所成功突破长江鲟子三代繁育技术,实现长江鲟在人工改造产卵场的自然繁殖。今年3月,在成功改造的150平方米产卵场上,诱发长江鲟自然产卵量达48万粒,受精率约83%,意味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告“野外灭绝”的长江鲟有望找到家园重建之路。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