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浙江象山高泥村:“网箱养殖”+“渔旅融合”小渔村的致富码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暴佳然
  • 2024-12-07 19:03:01

“我们地处象山港和西沪港的交汇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是天然的渔业养殖基地。”走进浙江象山高避岙乡的高泥村,讲解员这样告诉记者。江南冬季,凉风细雨,鱼鳞般的波光泛起海面,时而有鱼跳出,远处的黛山越来越近,记者乘坐渔排前往浙江最大的网箱养殖基地,探寻小渔村渔旅融合的致富密码。

136823

136822

渔排靠近基地,只见海面上黄色的方形网箱大大小小集中连片、一眼无边,基地上的游人悠闲垂钓,坐着摇椅喝着咖啡听着雨……谁能想到,曾经的高泥村只是一个偏僻的小渔村。穷则思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勤劳又敢闯敢试的高泥人开始尝试养殖闽东族大黄鱼,他们去福建学习取经,用铁丝、柴油桶,自己动手拼凑出了第一个网箱。但闽粤东族大黄鱼抗低温能力低,一到冬天就大量死亡。怎么办?那就把鱼苗漂洋过海拉到福建去过冬。就这样,高泥的黄鱼养殖产业慢慢兴起。时间长了,渔民们觉得每年这样来回折腾也不是长久之计,要想真正做大产业,还得再谋新招。

136824

根据“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理念,高泥村主动走出去、引进来,1997年引进了一家公司——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2000年开始培育岱衢族大黄鱼,2002年第一批鱼苗在高泥村投放,结束了大黄鱼冬季去福建过冬的历史。

有了鱼种,如何提高养殖效率呢?高泥人又盯上了养殖网箱。他们对黄鱼养殖网箱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的绿色网箱使用碳纤维、PE等环保复合型材料,最大能抵抗12级台风,养殖空间削减了20%,鱼苗成活率提高了15%,网箱利润从200元/平方米提高至600元/平方米。

136826

眼见黄鱼养殖规模越来越大,怎样更好地打开销路、卖出好价钱成为高泥人面临的又一困境?“海韵水产合作社”就应运而生了,由政府、企业和养殖户三方共同参与,规范行业标准,推行订单生产、统一销售,从而拓宽销售渠道、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议价能力。此时,单一的养鱼、卖鱼已经不能满足积极进取的高泥人,在发展壮大黄鱼产业的同时,高泥开始探索从“卖特产”向“卖体验”转变,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22年,该村开始谋划“西沪港渔旅融合示范项目”,总投资2.13亿元,构建了集养殖垂钓、餐饮休闲、海上综合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休闲平台。吸引了更多有能力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参与其中。“以前我老爸养鱼就是养鱼,每次和我打电话就是说鱼卖不出去,后来我辞掉高薪工作回家帮他,现在我不仅是卖鱼到档口,我们更多是发展渔旅产业,在当地办渔家乐休闲垂钓,也把我们的黄鱼运到上海、北京等地的钓场,收入是很可观的。”80后网箱养殖户乐海勇说。

136827

高泥村的产业的兴旺也助力村庄的共富,更多群众共享了发展成果。目前,高泥村大黄鱼养殖面积约3000亩,年产值1.4亿元,村民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50万元。村里有钱了,可以更好服务村民了,为方便村里的老人居家养老,让村干部有更多精力服务百姓,高泥筹集资金200万建成了村集中养老服务中心,老人可以在这里吃饭、理发、体检、娱乐,颇受村里老人的喜爱。“5元钱可以吃一日三餐,我们都愿意来这里吃饭,省钱又方便,不耽误孩子的工作。”鲍阿婆这样告诉记者。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帅 郑力吉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