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一库清水富淅川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李婧
  • 作者:张培奇 范亚旭等
  • 2024-12-12 14:55:36

12月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枢纽大坝在冬日的暖阳下巍峨而立,坝下碧水滔滔,奔流向北。

“109项全因子均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要求,其中部分项目更是达到Ⅰ类标准……”日前,记者了解到,丹江口水库最新一期水质全因子监测结果显示:水质持续向好。

淅川县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2014年,一渠清水从这里出发,直奔京津,16.6万群众移民搬迁。2021年5月,在淅川之行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淅川县始终牢记嘱托,大力实施生态淅川、美丽淅川、富强淅川建设,持续贯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走正走好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让绿富共赢成为淅川最特色的路径。

因地制宜,实现富民增收

“我们村泉水多、水质好,养出的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在淅川县盛湾镇周湾村泉水养鱼基地,负责人马景华撒下一把饵料,鱼儿争相跃出水面。在他身后,清澈的高山泉水源源不断涌入10余个占地20亩的坑塘中,一群群动作敏捷的鲈鱼、鲫鱼在池里游来游去。

“虽然我们养鱼,但是绝不会让一滴污水流入丹江河,你瞅!”马景华打开手机上的智能监测平台向记者介绍,该平台随时可以监测投食量、温度、病情、含氧量等情况,需排放的尾水也会通过人工湿地沉淀,检测达标后排放。

“‘智慧’养鱼,高效又环保。”目前,该村养殖基地共养殖鲈鱼、鲫鱼、草鱼等7万余尾,年产值超800万元,带动附近5个村300余人就业增收。

山下泉水养鱼致富,山上种林果“生金”。

走进仓房镇胡坡村,漫山遍野的橘树青翠欲滴,一辆辆装满柑橘的货车整装待发。“我们村以前以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群众收入低。”胡坡村党支部书记胡玉良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立足胡坡村濒临丹江口水库,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等因素,经过多方考察,引进了适宜生长的柑橘产业,在涵养水源的同时,又带动了群众增收。

“我们的柑橘是喝着丹江水长大的,老百姓只管种好,剩下加工、销售各环节,政府‘一条龙’服务,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好!”谈起现在的收入,胡坡村村民胡启后笑得合不拢嘴。目前,仓房镇已种植柑橘3万亩,2000户群众年均增收约5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原柑橘之乡”。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淅川县因地制宜发展富民生态产业,培育出以羊肚菌、香菇为主的菌类4500万袋,以金银花、迷迭香为主的中药材14.7万余亩,以杏李、柑橘为主的林果产业30万余亩、标准化果园9万余亩,以丹江鱼、大闸蟹为主的水产品,年产4.8万吨,全面打响了“淅有山川”区域公用品牌。在绿然库区,涵养水源的同时,也让10万库区群众走上增收致富路。

生态赋能,促进价值转化

让渔民韩中六没想到的是,为了护水洗脚上岸,日子也能过得红火。

近日,在丹江口水库东岸的石桥码头,大批海鸥来此地越冬。附近的村民开餐馆、办民宿,发展配套服务业。“我们这儿的水绿山青鱼鲜,来玩的人越来越多,这不,最近海鸥也回来了,每天忙得更像陀螺一样。”印象马蹬29号农家乐负责人韩中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自幼在丹江口水库边长大,以网箱养鱼为生的韩中六为了护水积极响应县里号召,第一时间上交了渔船渔具。“咱不能为了自己,让大家喝脏水。”韩中六说,上岸后,政府支持渔民开办农家乐,楼下餐厅、楼上住宿,年收入可达二三十万,日子越过越红火。

水变清,绿生金。丹江口水库日益优良的生态,也催生了沿岸百姓的美好“钱景”。

“中华秋沙鸭,是中华秋沙鸭!”隆冬时节,在水天一色的大石桥乡那水乡·水上青荷民宿,郑州的游客张琪一边兴奋地用望远镜观测,一边用相机拍照。

“让山水相依、飞鸟翔集的丹江湿地风光成为拉动淅川文旅消费的新热点。我们计划把这里打造成观鸟基地、钓鱼赛事基地,让游客在这里玩得开心、吃得健康、住得安心。”来自北京的那水乡·水上青荷民宿负责人杨凯告诉记者,作为北京人,我饮水思源,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让水源地的好风景孕育出好“钱景”,形成文旅产业示范与带动的商业模式,带动淅川群众增收致富。

守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通过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依托环库路各个景点,淅川县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水源地全域旅游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已培育3A级以上景区6家,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星级饭店8家,先后被评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不仅如此,淅川县做足“旅游+”“+旅游”文章,以多业态融合激活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推出南水北调探源游、移民文化寻根游、范蠡文化体验游等主题旅游线路,建成移民精神、水利工程、楚文化、红色文化等研学基地9处,年接待量30万人次。“渠首淅川,一个中原看海的地方”“宋岗码头看海鸥”等话题频频引爆网络。到淅川的游客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3万名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产业升级,助力绿色发展

一台台3D打印生产设备高速运转,吞吐各类原料;一条条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忙生产、赶订单、抢进度……走进淅川平煤三责精密陶瓷有限公司,厂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该公司副总经理丁高领介绍,“我们主要是生产高性能碳化硅热交换管、辊棒等产品。产能位居世界前列,年产值能达到15亿元以上。”

在与其相隔不足1公里的金博橡塑有限公司,一个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气弹簧也正在快速下线。“产品供不应求,今年订单保持30%的增长,销售额超过3.5亿元。”该公司董事长魏红义信心满满。

火热销售的背后是淅川县“砍断自家摇钱树”,引导企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以新质生产力激发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为守护“一库清水永续北送”,自2003年起,淅川先后关停涉污企业387家,取缔库区养鱼网箱51279箱,关停养殖场613家,否定73个大中型项目选址方案,县财政为此每年减收2.8亿元以上,这在当时几乎就是一个县全年的财政收入。

不升级转型,死路一条。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以金博橡塑企业为例,尽管从2009年开始,金博橡塑就布局汽车减振器中空气悬挂的核心零部件——空气弹簧的研发,然而对于这一行业的尖端科技,突破难度巨大。

“在政府人、财、物一以贯之的帮助下,我们公司倾尽全力搞研发。经过十年的磨砺,具有金博自主知识产权的空气弹簧产品终于研发成功。”魏红义介绍,凭借着远超国标要求和同行业的产品性能,金博橡塑在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高端装备制造类“全国优秀企业”称号,同时亦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实际上,金博橡塑只是淅川县产业集群链上的一环。据了解,近年来,淅川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倒逼企业转型、产业升级,不断推动汽车零部件、现代中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环保无污染的绿色产业集群在技术改进、科技创新上发力。同时,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建立“淅企通”惠企服务平台,在企业用电、融资、手续办理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目前,“四大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已达到69.3亿元,汽车减振器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20%,每十辆汽车中就有两辆使用淅川制造的减振器。

丹江碧水,奔流不息;生态铸魂,绿色奔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年来,渠首大地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不断厚植,淅川交出了一张水清景美民富的“生态答卷”。

作者:卢晋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培奇 范亚旭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