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甘肃康乐:奋楫扬帆新征程,真抓实干勇争先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原红莹
  • 作者:鲁明
  • 2024-12-16 20:53:25

奋斗铸就辉煌,实干赢得未来。今年以来,甘肃省临夏州康乐县立足“农业优先型”和“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坚定不移走好“生态立县、教育兴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发展路子,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奋勇前行,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交出了一份好于预期的“半年答卷”。

建立长效机制 筑牢防返贫底线

五户乡下窑村村民石春明因家庭患大病,家庭支出费用较大,存在很高的致返贫风险,县、乡、村第一时间把他家纳入为突发严重困难户,在医疗保险和防贫保险的帮助下,极大地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我生病住院一共花了三十多万元,家里负担也大,后来把我家纳入了三类户,住院的费用经过医疗保险报销,防贫保险又给我家赔付了五万八,这极大地减轻了我家的负担,我们也特别地感谢。”康乐县五户乡下窑村村民石春明激动地说。

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返贫致贫底线。像石春明家被及时纳入监测户享受相关政策一样,康乐县通过严格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开发式帮扶和政策性保障相结合,发挥“一键报贫”机制作用,定期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集中排查行动,新识别监测对象117户597人,并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户均落实三项帮扶措施,累计消除风险1244户5752人,风险消除率为71.27%,坚决守住了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7月29日,康乐县“点对点、一站式”劳务输转欢送仪式在县城滨河文化广场举行,106名务工人员前往劳务协作地华北工厂就业。今年以来,康乐县推动协作帮扶工作走深走实,持续加大与济南市、莱芜区、钢城区、厦门市同安区和中建集团、华润集团互访交流,不断深化拓展帮扶合作领域,纵深推动消费帮扶、产业发展、劳务输转、人才交流、基层党建等工作高效开展。

拓宽稳岗就业渠道。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依托县职校和中建帮扶资源,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技能“含金量”明显提高。 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充分利用东西劳务协作和劳务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有组织输转力度,召开“春风行动暨东西劳务协作现场招聘会”,通过“八个一批”输转劳动力7.03万人、创收16.89亿元。

建设和美乡村 乡村振兴步伐持续加快

连日来,白王乡白王村示范村建设点上车辆穿梭、人头攒动,一派兴盛繁忙景象。乡村干部铆足干劲加快乡村建设步伐,在施工现场“蹲点”指挥、督促进度,为按期完成乡村建设示范点创造良好条件。

“自从示范村建设以来,我们村的道路平坦了、边沟通了、小广场修建上了,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白王村群众吴亚虎说。

康乐县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按照“1345”工作法,加快莲麓镇县级示范乡镇和6个示范村、4个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建设进度,全面推进18个发展类村庄建设。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定期召开村民知情大会,常态化推行红白理事会、红黑榜、回音壁等机制,大力整治陈规陋习,涵养文明乡风,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村庄绿化净化美化行动,全面提升乡村颜值,绘就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乡村图景,营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项目为引擎 驱动高质量发展

在康乐县棚户区改造项目(城中村党校巷片区)项目施工现场,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塔吊林立正不停地吊运着建筑材料,工人们忙着绑扎钢筋。

棚户区改造项目是加快城镇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民生项目,也是广大居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近年来,康乐县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用心做好城市基础、用情抓细服务提升、用力推进经济发展,着力提升人居环境“美丽指数”,让群众喜圆“安居梦”。

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支撑。康乐县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促发展,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39亿元,同比增长5%。开展新建项目“冬季百日攻坚行动”、重点工作观摩活动,争取到2024年预算内投资项目20个、2.47亿元,争取2024年国家发改委及财政部通过审核项目4个、资金需求4.57亿元;实施重点项目99项、总投资133.59亿元,开复工项目86个,完成投资16.12亿元。落实“领导包抓、清单管理、专班推进”机制,蓝川福居、莲花山康养花儿风情综合体、冯家庄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

特色产业持续壮大 拓宽群众增收路

走进胭脂镇马集村村民马海林的养殖基地,在宽敞整齐的牛棚内,他正忙着清扫牛舍和喂料,一头头膘肥体健的西门塔尔牛正悠闲地啃食着草料,不时发出“哞哞哞”的叫声。“以前由于资金有限,只养了两三头牛,后来利用县上奖补政策的优势,先后向银行借贷15万元的创业贷款和40万元支农贷款,累计落实产业奖补资金10万多元,盘活了自己的养殖合作社,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到90多头,养殖效益也持续提高,生活质量稳步提升。”胭脂镇马集村村民马海林高兴地说。

从以前的小户散养,发展到如今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在康乐县,越来越多像马海林这样的群众,依靠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成为了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经过这几年的持续打造培育,康乐县“县城商贸、北部牛羊、南部旅游、川区菌菜、山区药材”产业发展布局基本形成,特色产业优势日益凸显。

文旅产业提档升级。胭脂湖景区拉动夜市经济圈持续走热,夜游莲花山正在成为新的打卡旅游方式,白桦林、 草长沟竹子沟河口、足古川成为游客避暑胜地,溪水谷解锁了休闲露营流量新密码,旅游大通道自驾游引爆了乡村旅游热。高质量举办第三届莲花山花儿文化艺术、机车文化音乐节等系列活动,“花儿故乡·生态康乐”文旅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1-7月份全县共接待游客274.9万人次、同比增长79.36%,实现旅游花费14.45亿元、同比增长61.79%。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全面落实5项奖补政策,种植高原夏菜1.8万亩、食用菌7650亩、中药材5.7万亩;大力推进牛羊全产业链发展,5000头肉牛智慧化养殖项目加速实施,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7.44万头,同比增长21.62%,万头牛乡镇达到6个、千头牛村达到34个;羊饲养量达到42.32万只,同比增长14.7%;临夏丰登公司饲草料加工配送基地、 康乐县牛羊交易市场即将建成投入运营;完成2个“三品一标”经营主体品牌建设,认证绿色食品产品6个。

工业基础不断夯实。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全力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进度,康甲科技、四方鑫材、康成东业等6家企业入驻投产,丰登西倍牛、科司特等4家企业即将投产,年底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将达到10家。全力推进“5540”百亿工业企业培育工程,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2家,培育产值2000万元以上企业9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3家。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组织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入库填报12家,成功申报州级科技计划项目7个、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个。

美食产业快速发展。自筹“河州味道·临夏美食”奖补资金200万元,有序推进州外餐饮门店建设;安排衔接资金250万元支持农家乐发展,高质量举办“你我相约·幸福康乐”第二届康乐烧烤美食文化节,全县群众在省内外开办餐饮门店2378家,带动就业1.6万人。

商贸物流便捷畅通。县域商业体系正在加快形成,近三年入库限上商贸企业16家、总量达到20家。康乐县电商文化产业园建成运营,县乡村物流、快递、外卖等行业规范发展。富康农贸市场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大力开展城区流动摊贩专项整治,市场运行更加规范高效。

聚力招商引资 积蓄发展“活水”

走进康源达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阵阵菇香扑鼻而来。寻味而观,产品展示厅内,干香菇、香菇酱、黑木耳提取物……食用菌系列产品整齐摆放,琳琅满目。包装车间里,工人们忙着将一小袋袋的香菇提取液进行仔细检查和精心包装,确保每一袋提取液都能以最佳状态发往广大消费者。

“我公司是通过东西部协作招商引资来康乐的,主要进行香菇罐头生产、香菇多糖提取等精深加工,年产量达3000吨左右、产值2亿元,生产的干香菇、香菇罐头等产品有着纯天然、无污染、绿色健康等特点和优势,除了供应国内食品加工企业外,还将远销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预计年出口创汇将达到2000多万美元,可提供劳动岗位100余个。”康乐县康源达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质检科长徐广涛说。

康源达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康乐县着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全链条发展,精准化开展招商引资的成果,该公司的运营,有效解决了康乐食用菌产业链条短、产品研发、品牌打造欠缺等瓶颈问题,对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康乐县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和“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积极抢抓东部产业链转移历史机遇,采取综合招商与专班招商相结合、园区招商与产业链招商相结合、机构招商与以商招商相结合、传统招商与网上招商相结合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发挥驻外办事处、群团协会、招商引资大使作用,多方开展宣传推介、对接洽谈、牵线搭桥,凝聚起了全员招商强大合力。截至目前,签约省外项目16项、签约资金29.62亿元;近两年省外签约项目资金到位率54.77%。

树牢绿色发展理念 生态康乐底色越来越浓

在附城镇高丰村群众高玉清家,他正在忙着和工人一起安装暖气片,做新房装修的后续工作。

“我的新房盖好了,正在装修,听说有安装空气能的好政策,装上省电又方便,我觉得这是个好事情,既给我们群众带来了实惠,还不污染环境。”附城镇高丰村村民高玉清说。

康乐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美丽康乐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康乐底色越来越浓。

打造生态康乐升级版。实施临夏州陇中地区生态修复综合治理、草原改良、林草植被恢复等项目,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及村镇美化,完成国土绿化2.58万亩;组织各乡镇积极开展植树种花,两条二级路和旅游大通道沿线变成了高颜值的生态长廊,“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成为生态康乐的最佳注解。

构建全域保护大格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三岔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 冶木河、流川河、胭脂河等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加速推进。 持续强化大气污染源治理,城区和莲麓镇集中供热及配套管网加快建设,完成“煤改气”335户、“煤改电”2082户,1-7月我县优良天数比率为91%,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0%,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如今的康乐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我是五户的,今天给娃娃报名来了,我了解了一下蓝川中学,各方面也好,环境也好,教师,师资都好,我们家长很满意。”家长乔宝菊高兴地说。家住五户乡的乔宝菊对新学校的食宿、环境、师资等方面早早做了全面细致的了解,今天早早就带着孩子来报名。

走进新建的康乐县蓝川初级中学,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食堂等建筑拔地而起,橙色的环形跑道中间镶嵌着绿茵茵的足球场,“颜值”满满。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们正在给孩子们上关于安全常识的“开学第一课”。

康乐县持续加大教育投入,通过新建学校、扩容老校,增加城区学位,破解入学难和化解大校额现状,最大限度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切实解决全县群众急难愁盼的重大民生问题,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康乐县举全县之力发展教育,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教育项目5项,稼轩中学项目已通过省级提级论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紧缺学科教师26名、招录特岗教师139名。着力提升教学质量,2024年全县本科上线986人、上线率为65.3%,比2023年提高9.63个百分点;“双一流”大学录取68人,比2023年增加23人。全县本科上线率排名全州第二;康乐一中在全州18所高中本科上线率排名第二,中考、小升初毕业考试总体成绩位居全州前列, 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振兴康乐教育迈出坚实步伐。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今年以来,康乐县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改善民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力推进健康康乐建设,认真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走进康乐县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大楼,只见宽敞明亮的大厅内导医台、挂号、缴费以及各科室门诊标识设置明显,前来就医的患者有序就诊。

康乐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医养结合高起点发展、党建引领科学化运营”为理念,坚持以医疗为保障、康养为支撑,边医边养亦医亦养,中西医高端化融合、医养康个性化服务的现代医养之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

康乐县着力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成州级重点专科6个。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健康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严格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报、慢病签约服务、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重病兜底保障等政策,群众看病就医更有保障、更加普惠。扎实开展国家卫生县建设,积极开展健康素养提升行动、爱国卫生运动,群众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

强化民生兜底保障。加快推进蓝川福居、草滩乡喇嘛山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项目建设,完成400户群众搬迁安置工作。因地制宜做好搬迁安置“后半篇”文章,开展技能培训262人,积极帮助解决搬迁群众稳岗就业、子女上学等困难,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规范低收入人口认定及救助帮扶工作,落实低保、临时救助等各类救助资金1.48亿元。常态化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各级干部走访探视9325人次帮办实事3600件,织密织牢社会兜底保障网。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深入开展主动创安主动创稳,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成功创建第一批全省“红石榴”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示范单位1个、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151”乡村治理模式全面推广,探索形成了八松乡纳沟村“两个中心、五张网”、附城镇滨河社区“四个一”等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乡村治理模式,打造出“小板凳会议”“炕桌议事”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微品牌”,基层治理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