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胜一筹的优势何在?
——山东省聊城市探索平原特色乡村全面振兴路径观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志华 王腾飞 李克欣
鲁西平原,沃野千里。九曲黄河蜿蜒而过,与千年不息的大运河交汇,共同孕育了“两河明珠”山东聊城的厚重底蕴和独特禀赋。
有别于青绿相依的之江大地、耕山牧海的东南沿海、山峻水秀的西南腹地,聊城同很多北方地区一样,缺少优越的自然风貌,但有着平原地区典型的肥沃良田、丰饶物产和一马平川的地貌。立足于这片平畴沃野,聊城市坚持以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建设特色鲜明、各美其美的宜居乡村,正努力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平原特色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找准优势特色定位 取长补短谋划“大布局”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没有现成的答案,也不能完全照搬经验,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相较于很多地区比较成功的乡村振兴场景,聊城没有奇山秀水和特色风貌,有的是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平原,这直接影响乡村风貌、农业功能、产业结构,进而影响乡村文化和乡村治理。平原地区可以说既有优势也有不足,如何取长补短谋篇布局,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对此,聊城的执政者有着清晰的思路和定位。
“一片平畴沃野,是聊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也是亟待深度开发的宝藏资源。”聊城市委书记李长萍说,坚持以片区化思路推进乡村振兴,是走好平原特色乡村振兴聊城路径、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重要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在这方面平原地区优势独具——聊城市耕地面积790万亩,粮食总产连续5年超过110亿斤,8个县市区都是年产粮食超过10亿斤的产粮大县,用全省1/18的土地生产出了1/10的粮食,为建设齐鲁粮仓做出了重要贡献。
平原地区水利设施完善,灌溉基础较好,适宜机械化作业,这些都是建设“大粮仓”的有利条件。同时,大平原也造就了“大菜园”,聊城瓜菜菌总产多年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拥有设施蔬菜大棚99.7万亩,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蔬菜第一市”,每天销往京沪可追溯高品质蔬菜200万斤。
“从产业结构看,山区农业通常农、林、牧、渔、旅游等多种产业均衡发展,而平原农业主要发展粮食、瓜菜菌、肉蛋奶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特点是农产品规模大、单产高,但品种单一。2023年我市畜牧业占比为24.63%,林业和渔业仅占0.59%和2.88%。”聊城市副市长张建军向记者介绍说,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平原具备较为均衡的城乡发展形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开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低、难度较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较为适宜。与此同时,虽然平原乡村风貌优势并不突出,旅游资源比较匮乏,但聊城也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包括两河文化、非遗、红色文化、阿胶文化等,在开发利用和现代化转型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谋定而后动,基于此,聊城吹响了“坚定不移走好平原特色乡村振兴路径”的号角。
稳产保供有底气 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大粮仓”
粮满仓、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是聊城早已内化于心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稳产保供是聊城必须扛牢的政治责任,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聊城市市长张百顺告诉记者,发挥平原农业生产规模大、质量好的基础优势,聊城向单产提升要保障力,向设施提升要发展力,向质量提升要竞争力,向科技提升要创新力,突出“量大质优”塑成平原乡村生产优势。
作为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山东省三大粮仓之一,近年来聊城以“吨半粮”产能提升行动为主抓手,深入开展良田、良水、良种、良技、良法五大工程。今年聊城市粮食生产又喜获丰收,夏粮总产达到58.43亿斤,较上年增加1.07亿斤,单产、面积、总产呈现“三增”态势。解析聊城的丰收密码不难发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水……聊城的每一步走得既稳且实。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近三年来,聊城耕地净增加了24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0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比重近九成,“吨半粮”产能区拓展到72万亩。一手抓水利建设,一手抓节水增效,聊城实施4处大型灌区和3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改善灌溉面积215万亩,新增年节水能力3400万立方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好地”+“好水”为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夯实了基础。
要多打好粮,离不开技术服务的助力。在高唐县,几乎每位农民都对“杜立芝站长”耳熟能详。种地上遇到啥难题,一个电话打过去就能得到专业的技术指导,以“杜立芝工作室”为载体,高唐县建立起“杜立芝科技服务三级网络”。如今,聊城市将“杜站长工作室”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在全市推广,带动2万余名“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田间地头,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贴心的专业技术服务。
健全便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解决谁来种地难题、提升种粮收益的有效途径,对此,聊城积极探索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设全国领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多环节、全链条的服务供给,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在东昌府区堂邑镇,有一座集农机销售与服务、农资供应、土地托管、农技推广、农民培训及智慧农业示范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产业服务“综合体”——创聚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
“我们提供服务并不是只顾‘一揽子’全包,也要‘量体裁衣’。既可以做到‘一条龙’全程托管服务,也可以满足小农户‘点单式’的服务需求。”中心负责人邱兵告诉记者,通过制定全方位托管、多环节综合托管、单一环节托管等服务模式,截至2023年底,博凯合作社共计托管服务面积69000余亩,服务农户数量达1.5万户,通过运用新技术引导科学种田,每亩地可以增加收入240元。
据统计,目前全市粮食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种植面积的80%以上,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达到5000余家,服务农户110万户以上,软服务正在变为助力农业生产的硬实力。
张建军副市长告诉记者,在全域平均亩产接近“吨粮”的基础上,聊城市将有序推进“吨半粮”示范创建,力争2025年产能区面积累计达到百万亩以上,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更多聊城贡献。
每天为京沪供给蔬菜200万斤,设施农业同样是聊城稳产保供的重头戏。聊城被誉为“中国蔬菜第一市”,其中莘县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县域首位。在规模基础优势之上,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蔬菜大棚的提档升级是关键一步。
在莘县董杜庄镇,不少以前的蔬菜拱棚如今都变身成敞亮开阔的钢架冬暖式的大棚。“以前进棚得弯腰弓背,放一次风得至少20分钟,现在手机上点一点两分钟就完事儿了。棚里都用上了水肥一体化、自动卷帘机、轨道车等设备,管理起来比以前轻松多了!”莘县董杜庄镇张端村党支部书记王涛向记者细数起前后的变化——老棚的土墙得有6米厚,改造后只有1米半厚,仅这一项就能节约出一亩地,可以多种2000棵甜瓜苗。改造后的大棚夏天还能多种一茬黄瓜,今年赶上蔬菜行情好,一个棚年收益比之前多近10万块。
目前张端村已有一半的老旧大棚完成了改造。尽管改造一个大棚费用不低,但看得见的效益让菜农们干劲十足。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加上当地的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大棚贷”解决资金难题,这让越来越多的设施大棚加快改造步伐。
看似简单的基础设施改造,带来的却是效益的大幅提升。2024年,“连片推进蔬菜设施改造”写入聊城市政府工作报告,“总结莘县‘新棚改’经验,全市推开蔬菜大棚改造提升,全市累计完成改造提升6万亩。”聊城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陈鸿雁介绍。
为农民增收添动力 打造特色产业“大厨房”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拉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东阿阿胶久负盛名,冠县灵芝、临清桑黄声名鹊起,高唐锦鲤美冠天下、东昌府葫芦畅销全国……依托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聊城深入挖掘资源禀赋和基础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坚持抓特色增效益、抓加工延链条,做精做细“土特产”文章,大力推动其“接二连三”,不断提升农业附加值和综合收益,同时更加注重联农带农富农,将更多的经济效益留在土地、留给农民。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将废弃的坑塘变成美丽鱼塘,东昌府区道口铺镇引进“冷门鱼种”罗非鱼,南鱼北养打造出渔业振兴样板。记者在龙兴雨养殖专业合作社16000平方米的养殖车间看到,一个个直径十米的圆池里,地源热泵、温室大棚保证了适宜的温度,漏斗型鱼池和“循环水”水质优化模式等科技的应用让罗非鱼们健康生长,实现了全年上市。
该合作社负责人王保杰介绍:“我们每年出售商品鱼300万公斤,年纯利润600万元。还探索了‘党支部牵头、养殖户管理、合作社运营、村民参与’的合作模式,带动周边30余户村民参与,每人每年平均增收2万元左右。”不仅仅在东昌府区,如今以东阿黄河鲤鱼、茌平加州鲈鱼、高唐锦鲤为代表的特色水产养殖,已成为聊城的新名片。
临清市尚店镇是传统农牧业大镇,这里打造的“三物融合”产业发展模式颇有看点。
在由6个村产业抱团、跨村联建的司洼联合村,一个个废旧海运集装箱,被改造成了金耳们茁壮成长的智能方舱。司洼联合村党委书记祝维星告诉记者,这些智能方舱全程自动化管理,每个方舱一年能种植10茬金耳,一年纯收益可以达到10万元以上。
不光有金耳中高端菌菇养殖项目,村里党建引领农户将闲置农房改造成“菌菇共富小院”,院内建起顺季节菌菇大棚,房屋改造成反季节菌菇生产用房,一“顺”一“逆”间可实现年收益7万元,让群众实现了“出门摘菌菇、院中能致富”。在不远处村企共建的食用菌种自动化生产车间内,通过菌棒制作、栽培和食用菌的分拣、采摘等工作,带动就业300余人,年可增加农民收入150万元,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车间”。目前司洼联合村已建成山东省单体规模最大的平菇种植基地,小小的菌菇释放出联农紧、获益多、收益久的多重富民效应。
菌菇产业只是当地特色产业链里的一环。近年来,尚店镇依托乳泰牧业和君博食品两大龙头企业建起“两头牛”特色产业集群,在延链强链、做强品牌的同时,突破单链发展思维,打造“肉牛养殖—粪污处理—菌类种植”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实现植物、动物、菌物三物融合绿色循环生产,年可消化秸秆、边角料近6万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10万吨。与此同时,当地成立的运河黑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了12家合作社、30家家庭农场、1000多户农户参与其中,带动增加产业产值2亿元。
发展产业不一定要一味求大。聊城在重点打造上规模的大产业之外,也在因地制宜培育众多小而美、带动性强的富民产业和企业。
位于茌平区洪官屯镇的泊西实业集团,由返乡创业的贾辉夫妻俩创办,靠着做收纳用品、工艺品等的跨境电商,年销售额达到2亿元,一只只村妇手编的藤篮草筐,得以漂洋过海上架美国的沃尔玛等国际大型销售平台。如今,泊西集团在20多个乡镇都开办了加工厂,根据每个乡镇不同优势,编织、缝纫等项目分工有序。“我们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时间要求也相对自由。农村妇女、老人空闲时间接一些手工活儿,手快的话一天赚个百八十块不成问题。”贾辉告诉记者。
农文旅深度融合,“融”出产业振兴好风景。每至金秋,茌平区肖家镇的万亩中国圆铃大枣生态园内就格外热闹,饱满诱人的枣子缀满枝头,前来游玩、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近年来,当地挖掘圆铃大枣多元价值,规划建设了中国圆铃大枣博览馆、农耕文化教育实践园等文化体验园区与场馆,连续举办十三届“中国圆铃大枣采摘节”,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开发冻鲜枣、乌枣、枣酒等15种产品,销售额超500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400余人。下一步还将建成采摘+露营、旅游+科普、研学+体验等多元业态,围绕“一颗枣”做出产业大文章。除了大枣,肖家镇还培育了“养殖+兔文化+旅游研学”的兔子产业。放眼整个枣乡田园乡村振兴片区,红色“大枣”“绿色”棚菜、“黑色”鲈鱼、“白色”肉兔、“彩色”花卉,“红绿黑白彩”五大特色产业让农民收入节节高,日子越过越精彩。
目前聊城已经形成东昌府葫芦、茌平大枣、莘县蔬菜、阳谷肉鸡、冠县灵芝等20多个在全省、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富民特色产业。全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达到47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特色农产品30个,实现了农业产业百花齐放。
在培育富民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聊城市大力实施龙头企业提振行动,重点抓好畜禽加工、粮油加工两条重要产业链,培育壮大预制菜等七大农产品加工集群,近年来成功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张百顺告诉记者,聊城将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体系,全面提升农业全产业链条,做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链条,强化科技赋能,狠抓品牌提升,实施品牌强农计划,在生产端打造一批地理标识,在加工端做优一批知名企业,持续打响“聊胜一筹”公共区域品牌。
片区式推进“美美与共” 聚合宜居宜业“大花园”
依河而生,因水而兴,黄河既是聊城的特色,也是发展的资源。近年来,聊城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在抓好绿色生态建设的同时,发掘用好“沿黄”资源,借力文脉、水脉和红色血脉等特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让黄河故道众多乡村焕发新生命力。
深入聊城诸多村庄,随后将视角拉远,记者惊喜地发现,这里的乡村发展已由点到面、扩面成势,以连片推进的方式实现迭代升级,而这也正是聊城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开展乡村片区提升行动结出的硕果。
在东阿县,依托黄河沿线生态文旅优势和东阿阿胶养生体验游每年200万游客的引流优势,东阿县一体设计、连片打造,黄河沿线57公里重点打造“沿黄九品·品品连乡”“鱼山梵韵·七星诗章”“金牛古邑·莓好甜园”3个农文旅示范片区。“休闲农业+特色人文+名山古村”融合发展,沿黄线上一座座村庄正共同串起“黄河故事”新篇章。
将发展重心聚焦农业产业深度融合,让产品、人才、资本等要素在城与乡的场域间充分流动,是聊城以示范片区建设促进城乡融合的另一有效探索。
走进高唐县“古镇林海·画乡鲤都”乡村振兴片区,处处生机勃勃,看点十足。“2023年片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万元,村均集体收入达15多万元,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0%以上。”谈起这番成绩,聊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健颇为骄傲。
片区的势能何以如此强劲?我们不妨像剥洋葱一般剖一剖这里的“发展经”——
先看布局,片区规划涉及面积52平方公里,横跨清平镇、三十里铺镇两个乡镇。再论资源,片区内不仅有千年古镇、黄河故道、沙地林海等天然资源,还叠加了“后天养成”的中国书画之乡、中国锦鲤之都、山东省最大的平原森林公园清平林场等亮眼标签,天赋和后天努力缺一不可。最后讲举措,实施“绿满高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擦亮绿色生态底色;激活“千顷沙地”高效复合种植潜力;用活“万亩林海”,捧起林下经济、体育休闲、文旅研学等“生态饭碗”;盘活空闲宅院,引入“村民+村集体+合伙人”的共富模式,打造花生小院、地瓜小院、萌宠小院等业态……产业、生态、文旅共融成更具生命力的乡村振兴好风景。
“在平原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连片打造、整体推进,加快实现农业农村布局由散到聚、规模由小到大、层次由低到高、发展由弱到强转变。”聊城市委书记李长萍如是说。
今年以来,聊城市在东昌府区、冠县、阳谷县、东阿县、高唐县、茌平区6个重点片区实施片区提升行动,在重点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提升、绿化提升、坑塘沟渠提升等6项提升工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统筹整合资源要素,坚持分类推进、连点成线、以线促面,精心谋划片区内每个村庄的特色产业,发挥集聚效应,加快推动建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形态样式各异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片区,推动了片区内村庄抱团发展、整体提升,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走好平原特色乡村振兴路径蹚出新路。
塑形铸魂内外兼修 共建和美乡村“大乐园”
走进茌平区杜郎口镇鲍庄新村“美丽庭院示范一条街”,40余户被评为“五星级美丽庭院”的农家小院格外养眼,每户庭院内种满花草绿植,让农户宛如住在花园中。这是聊城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聊城市狠抓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绵绵用力、下足功夫,不断提升乡村“颜值”和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通过乡村温馨校园全覆盖、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打造多元化养老助餐模式等,让基础设施更完善、人居环境更美、公共服务更舒心,农民群众收获了诸多可感可及的幸福。
乡村治理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近年来,聊城市创新治理方式,推广运用“清单制”“积分制”,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突出共建共享,厚植文明乡风。
今年3月,临清市老赵庄镇王集村村民张庆河儿子结婚,他原打算雇12辆婚车,经王集村红白理事会登门劝导后,一家人选择喜事新办,排场减少了,婚礼也办得很温馨。
近年来,临清市积极引导群众杜绝铺张浪费,摒弃婚丧陋习,组建义务红娘志愿服务队,打造“海誓山盟·幸福来临”特色婚姻服务品牌,宣传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推广临清市移风易俗“石集样板”,创新“丧事一碗端、安葬不用棺”新模式,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骨干成员服务和引领作用。尚店镇志愿者自发组织接亲公益车队,为农村婚礼注入文明新风。
同时,临清市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信易修”“信易检”等38类激励场景和291条激励措施,依托275个积分超市、爱心食堂、美德信用商家联盟等应用场景,将移风易俗与美德信用体系建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群众文明指数和幸福指数。
无独有偶,东昌府区探索从“信用”到“信义”、到“信易”的“三信一体”乡村治理新路径,取得了可喜成效。
通过建立健全区信义信息平台,东昌府区打造全区42.1万余名基层群众、1989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信义积分数据库,为每个群众及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生成唯一的诚信二维码,将185种具体行为逐一列出清单并量化赋分,通过加减分予以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同时在金融、文旅、医疗等多部门共享积分信息,出台了“信易贷”“信易批”等14类、103项惠民便企激励政策,把信用的无形价值转变成有形价值。
“自创新开展‘三信一体’乡村治理以来,极大地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让群众真正成为信用赋能的参与者、受益者。”东昌府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苏文萍告诉记者,全区220个行政新村(社区)均组建了“信义+”志愿服务队伍,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工作。全区村级环卫保洁经费大幅下降,多数镇街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人工费基本实现了零支出。热心公益、孝敬老人现象蔚然成风,弘扬大义、维护公义、恪守道义、争做公益的和谐社会氛围逐步形成。
“小积分”“信用+”撬动了“大文明”,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探索开启了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一幅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新画卷徐徐展开。
聚力夯实更具支撑力的粮食安全根基,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体系,构建更具凝聚力的乡村治理格局,优化更具融合力的乡村生态空间……坚定不移走好平原特色乡村振兴路径的聊城,一路足音铿锵,还将继续乘势而上、向新而行。
浸满秋意的丰收曲落下最后一个悦耳的音符,裹上寒意的田野乡间,一场满怀春意的蝶变正在萌动。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