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每年的玉米产量占自治区玉米总产量的30%左右。今年,通辽市秋粮又喜获丰收。眼下,秋粮收购工作正在通辽各地有条不紊地进行,各收储企业全面启动收购工作,全力确保秋粮颗粒归仓,让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更足。
科学储粮 “点价”售粮 农民当起“甩手掌柜”
眼下,随着各收储企业收购工作的启动,农牧民陆续开启售粮模式。然而,对于还未开启售粮模式的农牧民而言,科学储粮成为保护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
笔者在通辽市开鲁县建华镇六合村刘志新家的院落里看到,玉米粒不再是“趴”在地上,而是住进了“楼房”。50多个双向通风粮食风干仓整齐排列,仓内装满了金灿灿的玉米。据刘志新介绍,他家使用双向通风粮食风干仓已经6年了,不用煤、不用电,环保节能。粮食放在里边,不怕下雨,不怕下雪,也不易发生霉变。
与刘志新家不同,很多农牧民选择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家住通辽市开鲁县小街基镇福林村村民梁士香连续三年将自家的98亩地入股到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我们入股是每亩地给1100斤苞米,到秋后按苞米26个水结账。现在,我们苞米都已经收完了,合作社给免费放到粮库存放两个月。这个形式特别好,特别是今年气候始终都不上冻,这要是拿到家了,苞米肯定是不好放。”梁士香说。
依托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福林村自2016年起,根据农牧民意愿为农牧户“量身定制”土地托管等种地方案。同时,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仅每年增加30—40万元,而且还实现了全村可耕作土地增加10%至12%、粮食产量提高25%、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农业社会化服务 推动“小农户”接轨“大农业”
相比之下,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腰包力营子村种粮大户赵海军就没有那么省心了,玉米却堆放在自家院落里,迟迟没有出售。
交谈中得知,今年,赵海军家种植了1600多亩玉米,亩产量预测达2100—2200斤,每亩地总投资在1900元左右。尽管有收购商议价,但他还是想再等一等。
一番比价后,最终,赵海军以0.92元/斤的价格卖给了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王赢粮贸。在这里,一辆辆装载玉米的大型运输车陆续进入扦样、检验、过磅等环节。正在忙碌的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王赢粮贸财务杨立梅说,由于缺乏收购资金,加之没有仓储能力,粮食必须随收购随售出。
通过走访,笔者了解到部分私营和小型粮食收购企业,由于缺乏仓储空间,粮食收购后需要尽快售出,避免因天气变化而导致粮食变质,快速回笼资金,用以支付收购成本和运营费用。
如何破解资金“瓶颈”,确保农牧户粮出手钱到手?通辽市各金融机构强化资金保障、创新信贷产品、优化配套服务,最大程度缓解玉米收购主体流动资金压力。据统计,今年1-10月,全市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23.5亿元,同比增长22.59%。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通辽市分行对今年秋粮收购工作开辟绿色办贷通道,备足信贷资金,提供7乘24小时秋粮收购资金结算服务,确保农牧民售粮后第一时间拿到钱。
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党组书记、二级研究员张建华认为,能让老百姓卖粮就能见到现金,金融支持非常必要。同时,也能尽快把老百姓的粮食收购到粮库中,进行集中保管和集中仓储,减少粮食的损耗,也让国家的粮食安全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一边是粮食收购企业随收购随售出,另一边是粮食收购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粮食烘干设备,提高粮食处理效率和质量。通辽市开鲁县富辉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旭告诉笔者,公司在开库之前,新上了三套设备。一套卸粮平台、一套新型的烘干塔,还有一套中转仓。目前,合作社卖来的每一车粮,公司都可以做到两小时之内从卸车到烘干到中转到入仓。
据通辽市开鲁县富辉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旭介绍,公司还积极探索玉米期权交易,增强粮库的市场竞争力,为农牧民提供更优的售粮价格。“当时,我们公司跟期货公司、保险公司联合推出的业务。签的合同是2280元/吨,实际今年销售的价格只有2080元/吨。除去给他们的服务费,每亩多收入了160元。今年,我们要再推行保价服务,为农牧民种地提振信心。”
所谓“保险+期货”,是指农业经营者为规避市场价格风险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保险公司通过向期货公司购买场外期权将承保风险中的价格风险进行转移,期货公司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的业务模式。若后期风险发生,期货公司将赔付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再赔付给农牧户。
张建华认为,近几年,通辽市社会化服务的面积越来越大。通过社会化服务,把老百姓的生产力释放出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单产。把老百姓的收入能稳定在一个标准的收入水平上。同时,也能保证粮食的质量。
得益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推广,农牧户能够获得更先进的农业技术支持、更高效的农机具使用以及更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案。
除了像开鲁县小街基镇福林村以村为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外,还有以公司为依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开源农业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开源农业公司执行总经理常志清说:“与往年相比,每亩地可减少人工成本近百元,平均亩产提高20%以上。公司在保障粮食收购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为种植户提供粮食代收、代储、代销的‘一站式’服务,并推出粮食优惠结算服务,免费为农牧户提供粮食仓储。在两个月的时间内,让农牧户抓住粮食销售最佳市场的机遇,让农民以满意的价格卖出粮食。”
硬核战略 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通辽粮”
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推动了“小农户”接轨“大农业”。但如何让黑土地产量连增?依旧是广大农牧民关心和关注的焦点。张建华说:“品种作为芯片,你要抓在自己手里。生产的粮食要足够利用。为了维护这样的局面,咱们还要提高自己的育种能力,提高土地的单产水平。这样,才能确保咱们粮食消费每年逐年提升的需求。”
为夯实粮食稳产丰产根基,眼下虽然已经进入寒冬,但在通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却仍是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东毛都嘎查党支部书记包宝山介绍说:“我们村耕地面积是13900亩。去年高标准农田达到2300亩。今年秋季上了645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进来,老百姓很高兴很满意。”
正在建设现场的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副镇长赵明哲说,今年,舍伯吐镇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18个嘎查村,总面积10万亩。“每年浇灌土地的话,一般一年浇5-7次。原来的管灌工程的话,浇40亩地大约两天两宿。实施高标准农田以后,浇40亩地大约一天一宿。每亩地省电能省5元左右。水这块,原来是40乘80的垄,现在,我们全是用40乘1米2。原来是4500株,现在大约达到6000—8000株。现在每亩地增产了将近400斤。”
多渠道让农牧民增产又增收,保护农牧民种粮积极性见成效,硬核护航颗粒归仓,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通辽粮”。今年,通辽市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年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14.7万亩,占全自治区任务近三分之一。项目全部按浅埋滴灌高效节水工程标准设计实施。建成后,实现单产提升技术模式应用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增产效益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项目区增产能力,预计年可新增粮食产能6亿斤,可新增节水3亿立方米以上。
张建华认为,粮食生产技术都用得非常好,特别是像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包括精准调控、密植高产这些技术是集成应用。通过品种的筛选,对适合通辽市这种密度、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筛选出了最适合通辽市种植的品种。通过‘品种+技术’多项的技术集成,最后达到了通辽市现在的产粮水平。”
粮食稳,天下安。作为内蒙古“东北粮仓”的通辽市聚焦“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大战略任务,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做足“粮食增产增效”这篇大文章,相继实施浅埋滴灌、密植高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技术手段,戴上了“万亩片平均产量1247.22公斤/亩”“十万亩吨粮田产量1042公斤/亩”“百万亩核心区测产结果945.29 公斤/亩”的光环。一项项“硬核”举措必将会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通辽粮”。
作者:张玉萍 王乌芸 王超颖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