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案例 详情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 “英子姐姐”刘发英:爱心助学托起山里孩子的读书梦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张燕
  • 作者:乐明凯
  • 2024-12-21 17:01:30

今年暑假期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不断收到爱心助学路上孩子们考上大学、找到工作等喜讯。近年来,她带着“英子姐姐”助学团队坚持“一家一户实地走访”“一月一册爱心档案”“一分一厘公开透明”等工作模式,形成了一面墙高的助学档案,涉及到湖北、湖南两省5000多名山乡困难学生。

党的二十大代表刘发英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人民教师,将以张桂梅老师为榜样,铭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在爱心助学的道路上继续守护孩子们的梦想,让山里的孩子拥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根网线连上爱心助学路

长阳是土家族儿女的发源地,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1991年,刚过20岁的刘发英毕业后,主动到家乡最偏僻的黄柏山乡支教。她回忆,大山里孩子和家长的热情让她感觉到远山之中的暖意,那时的她心里只有一个念想:倾尽全力教好每一个孩子。

可当时,长阳山区普遍贫困,不少孩子求学艰难的现实让她揪心不已。从那时起,她就从每月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给班上的困难学生买文具、书本。她时常在想,有没有办法让更多人来帮助山里的孩子?

2005年的秋天,刘发英等来一个机会,在武汉助学网站志愿者的帮助下,她知道了网络助学,通过一根网线穿越崇山峻岭,可以从外面的世界帮困难学生筹来学费。她意识到,网络助学还有更大、更多的可能性,她尝试用“英子姐姐”的身份在网上发帖求援。

然而,相比较走遍大山各个村落爱心助学路上的艰难险阻,一些不理解的声音更让人难以接受,刚开始有人在背后“说小话”,认为她这是在“挣名”,有的人劝她改行不当教师,还有的说她想骗钱……刘发英为此偷偷大哭一场,但面对那么多困难孩子的希望眼神,天生有股“倔劲”的她反而横下心来坚持。2010年,长阳县委、县政府支持组建“英子姐姐”助学团队,在刘发英等优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下,她的丈夫、同事等30多名志愿者也加入进来。

三个“百分百”承诺实践获信任

为了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2010年刘发英创办了“英子姐姐”助学网站,在网上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实行“一对一”闭环结对帮扶模式,以“透明慈善”化解爱心人士的质疑。同时她向网友承诺三个“百分百”:每一个贫困学生的信息都是她和团队成员亲自走访获取的,被资助人情况百分百真实可信;她坚持只做爱心的“摆渡者”,助学款百分百足额代收代送,不从中提取一分一厘当工作经费,助学过程产生的费用由自己承担;采用“一对一”验证方式,每个孩子收到助学款以后,百分百会给资助人回电话或短信。

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刘发英把网络助学融入教育扶贫,写进了贫困户的扶贫手册,被资助的学生家庭必须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平台成为湖北省教育扶贫的一面旗帜。

刘发英将每一笔捐款都记得清清楚楚,让资助人放心。早年,江苏省常州市退休老人戴伯春想要资助一些贫困学生,他考察了多个助学网站,2016年他捐助200万元设立了英子奖助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广东惠州市爱心企业家王伟森累计捐款80多万元,并加入团队联络社会力量捐资助学,他说:“尽自己的一点能力,能帮多少就帮多少。”

就这样,“英子姐姐”助学团队成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网络助学活动,不计任何报酬,甘当助学义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搭起了大山通往外界的爱心桥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至今,团队共结识了国内外2000多位爱心网友,募集到3400多万元爱心资助款,使5000多名困难孩子得到及时的资助。

爱的火种在延续

“英子姐姐,是您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一定以您为榜样……”这是学生小琦写给刘发英的一封信。2020年春节期间,就读北京科技大学的小琦来到刘发英的工作室,她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同时,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心愿——完成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小琦表示,如果有一天她的生命结束后,还能给别人带来光明和帮助,那她的生命就不是毫无意义的。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刘发英倍感欣慰的是,像小琦一样被“英子姐姐”资助,长大成人后又将这份爱不断传递的人越来越多。

“英子姐姐”的助学行动,不仅是经济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励、灵魂上的启迪。助学志愿者、乡村幼师小娟说,12年前,她初中毕业,贫困的家境供不起她继续上学,是刘发英和王伟森等人的爱心为她照亮了人生之路。如今,她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每年一对一定向帮扶困难学生。

20多年山乡巨变,刘发英也到了快退休的年龄。在她看来,小娟这样的教师就是新一代“英子姐姐”,他们都在延续爱的火种。“成绩永远属于过去,未来还需努力前行。”刘发英表示,“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将始终坚守“无私奉献网络不虚拟,热心助学人间有真情”的理念,努力圆困难家庭孩子的读书梦。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乐明凯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