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共同构建全球性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体系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外来生物入侵国际研讨会在京举办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李婧
  • 作者:巩淑云 刘自艰
  • 2024-12-24 16:16:36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组织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外来生物入侵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旨在加强国内外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外来生物入侵对农业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威胁及应对策略。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国正面临着外来入侵生物对农业生产构成的严重威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张国良研究员深入分析了外来入侵生物频发的主要原因,他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加深,外来入侵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持续增加,其扩散速度日益加快。同时,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传统品种被淘汰,而新品种往往缺乏对外来入侵生物的抵抗力。此外,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也为外来入侵生物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从影响外来生物入侵的诸多因素着手,张国良阐述了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减少外来入侵物种对中国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态系统威胁的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在中国的实施情况。

“建立国家级的外来入侵生物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实时监测外来入侵生物的发生和发展动态;开发监测预警系统,应用无人机监测等智能技术,提高了对外来入侵生物的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探索‘一种一策’的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如释放天敌生物莲草直胸跳甲防治空心莲子草,开发替代控制技术等。”张国良认为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开展技术培训以及建立技术示范区等一系列应对措施,能够有效防控外来生物入侵,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针对当前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存在的问题,张国良建议,应优化跨区域的监测预警体系,注重提升基层科技人员的培训与能力建设,优化农民参与式的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模式。

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张金平研究员梳理草地贪夜蛾在全球的传播与扩散情况后说,“如果我们有办法阻挡害虫于国门之外,将大幅度降低损失。” 她介绍道,自国际上发出草地贪夜蛾入侵亚洲的预警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云南迅速部署了高空探照灯。2018年12月,云南省江城县首次发现迁入我国西南地区的草地贪夜蛾。这一精准预警为我国全面部署草地贪夜蛾的监测和防控赢得了宝贵时间,成为国际上防控重大害虫入侵及扩散的典范。

张金平强调国际合作在应对外来生物入侵中的重要性,“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开展预警、防控等工作,不仅获得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资源,还促进了国际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她呼吁各国应强化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携手构建全球性的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体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王瑞副研究员在对比国际上相对成熟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体系后表示,尽管早期风险防范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还要进一步完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政策机制,构建健全的风险体系,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会议期间,埃塞俄比亚沃尔基特大学Minyahel Tilahun Freeco副研究员、巴基斯坦Ghulam Murtaza博士围绕东非大裂谷牧豆树入侵与防控研究,热应力诱导的小实蝇生活史性状变化及对冷热波的适应进行了主题分享。

来自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等部门和机构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相关院校专家学者就《生物多样性公约》与农业生物多样性,以及外来入侵生物的监测技术、管理策略、防控技术、法律法规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面对外来生物入侵这一全球性挑战,要强化风险监测体系建设,不断提升防控能力,加强与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及周边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构建高效的全球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巩淑云 刘自艰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