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关乎民生福祉。近日,记者从贵州省卫生健康委获悉,近年来,贵州深入实施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攻坚行动计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增强县级常见病治疗能力,夯实乡级医疗卫生服务基础,筑牢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逐步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显著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持续改善。
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杨光红介绍,近年来,贵州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龙头医院为引领,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为重点,以县域医疗次中心为枢纽,以健康乡村建设为抓手,提高省级疑难重症救治能力,市级大病诊疗能力,夯实乡级医疗卫生服务基础,筑牢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破解群众跨区域就医难题的重要举措。贵州省举全省之力把顶尖医院、一流专家引进贵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贵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等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已全部落户开诊。与此同时,为推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贵州先后推进建设了6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从医疗技术、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提升市、州级大病诊疗能力。截至目前,贵阳市、遵义市均已完成了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分别由5家市级三甲医院牵头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共覆盖区域二级医院2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26家,服务覆盖人口1100余万,实现城区常住人口全覆盖。
杨光红介绍,近年来,贵州把医共体建设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2017年正式启动了医共体建设试点,2019年医共体建设在全省全面铺开,每个县(市、区、特区)组建1至3个以县级公立医疗机构为龙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创新构建了“县级公立医院—县域医疗次中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一般卫生院—村卫生室”梯次带动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模式,为县域内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全省开展医共体建设的81个县区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向乡镇和村有效下沉。
据了解,2021年,贵州提出规划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在距县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有一定距离的常住人口聚集地区,依托现有乡镇卫生院加快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将次中心打造成为具备二级医院服务水平的基层医疗机构,并充分发挥其对周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目前,贵州已累计建成县域医疗次中心150个,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科室、新项目新技术大幅增加,乡级医疗卫生服务基础不断夯实,优质医疗服务更加可感可及。
“县域医疗次中心的建设,开创了由县级医院牵头主导,再到‘次中心—一般卫生院—中心村卫生室—行政村卫生室’的梯次带动模式,整合县域内医疗资源,实现基层的检查由上级医院出具诊断意见,检查结果相互认可。”杨光红介绍,建成后的县域医疗次中心向上接受牵头医院的技术管理、向下指导一般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方便当地群众在“家门口”获取优质医疗卫生服务。
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是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贵州先后出台实施一系列强基层举措,织牢基层医疗服务网底,从村医配置、村医培训、设备配置、能力提升等方面,实现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覆盖。支持鼓励乡镇卫生院医务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持续夯实基层医疗人才队伍。推动符合条件的公办村卫生室逐步转为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的村级医疗服务点,实行行政、人员、业务、药品、财务、绩效等乡村一体化管理,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有效筑牢。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刘佳兴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