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热点 详情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执“千万工程”画笔 绘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浙江乡村高质量发展实录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王晓乾
  • 作者:方堃 王帅 郑力吉 史阳
  • 2025-01-01 11:58:40

从烟波浩渺的富春江,到水碧山青的盈川潭;从风光旖旎的象山港,到秀逸萦回的瓯江畔……仲冬时节,跟随着中宣部组织开展的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行走在之江大地,仍感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生态美景引客来,产业兴旺注活力,一幅村净、景美、人和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徐徐展开。

2024年,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迎来3周年。3年来,浙江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定目标、建体系、抓改革,全力打造省域范例。2023年,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8万亿元新台阶、增长6%,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到1.86。

推动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部署、推动“千万工程”。20多年来,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打开了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的通道,不仅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深刻地改变了,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农业农村。

“兴村”提质:以生态经济夯基固本

生态经济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倡导“两山”理念过程中,顺理成章提出的一个主体性经济形态。他在最早阐述“两山”理念的《之江新语》中写道:“如果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浙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发展道路,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20世纪80年代,位于金华市浦江县虞宅乡的新光村,曾因水晶加工产业村内污水横流、环境恶劣,成为重度污染区,年轻人大量外流,全村一度只剩28个人。

“‘千万工程’让新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虞宅乡党委书记毛悦说,2013年,新光村着手整治水晶行业,同时修复古建筑、美化村居环境。随后,该村开设创客基地,引进年轻创客,通过探索“古村落+创客+农文旅”的发展模式,在乡村旅游的拥挤赛道上突出重围。如今的新光村,年接待游客数量超100万人次,2023年,旅游营业额达265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7.3万元,村里靠做“农文旅”生意年收入几十万元的村民比比皆是。

新光村不是个例,三门县岩下潘村从人口离散、老屋破败的“空心村”转变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破百万元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桐庐县梅蓉村整村打造大地艺术生态区,千亩稻田实现“种粮食”向“种风景”的转变;景宁县三石村守好“绿水青山”,发展“三茶”文章,真正实现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在生态共富上,“千万工程”让广大群众共享田园之美。浙江已建成和美乡村示范村292个,和美乡村覆盖率达25.5%,安吉余村、淳安下姜村、龙泉溪头村已创成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目前,全省拥有民宿2.1万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全省1.15万个景区村中,旅游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20%。

“千万工程”推出时,有些人觉得仅仅改改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有多大意思?但事实证明,政府花钱不多、基层干部出力不少。“旧貌换新颜”的第一炮打响了,人心就不再是死水一潭:村民的归属感被唤醒了,党组织和村委会的感召力回来了,市民下乡度假休闲、“换个活法”的热情被点燃了,工商资本介入和投资的兴趣也萌发了。

做大增量: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石”,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去分好“蛋糕”。在发展共富上,“千万工程”让广大群众共享产业之富。

衢州市常山县充分挖掘当地“土特产”胡柚的多重价值,以精深加工为着力点,一只胡柚可以被开发成果脯、胡柚膏、双柚非浓缩还原鲜榨汁、精柚面膜、茶等“饮、食、健、美、药、香、料、茶”八大类,近百款系列产品,真正做到“吃干榨尽一颗胡柚果”。“2023年,我们县‘一只果’(胡柚和香柚)产业总产值突破45亿元,带动全县从业人员增收12亿元以上。”常山县胡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汪丽霞指着满山的果树自豪地说。

如果说常山是充分运用自然禀赋,那衢州市柯城区则是“无中生有”发展鲟鱼产业。当地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出全世界最大鱼子酱产地。从无到有,如今鱼子酱年产量已超过200吨,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69%,占据全球市场1/3的市场份额。鲟鱼全产业链带动当地约1500人从事养殖、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为当地渔农带来收入5000余万元。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杨大海介绍,一直以来,浙江注重把产业链做长、做强,不断深化“百链千亿”行动,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已建成100条超10亿元的全产业链、10条超百亿元的全产业链,“土特产”从业人员达463万人。

在乡村产业增量不断做大的背景下,浙江积极发展农旅融合产业,推动一产“接二连三”,2023年全省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6亿人次,营业总收入471亿元,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数据显示,浙江所有山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均超百亿元,增速高于全省平均1个百分点;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4万元;以“扩中”“提低”改革为突破口,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3年平均增长14.26%。

激活变量: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浙江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日前表决通过《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是我国“千万工程”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性法规,不仅是对浙江过往20多年“千万工程”成功经验的制度化总结,也为浙江持续推进深化“千万工程”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到创新乡村运营;从“村村联合”抱团发展,到“村企联建”共同富裕……深化“千万工程”浙江实践蔚然成风,涌现出了一大批运营典型。

在杭州市桐庐县深澳村深澳茶馆,中国美术学院教师、文化特派员董莳正和村里老书记、返乡村民等一起讨论村里公共活动空间设计与未来规划;在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村民常常赶着去上“村课”,这是文化特派员胡逢阳为当地打造的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项目;在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左溪村,因为文化特派员吴涤的努力,浙江音乐学院“文艺轻骑兵”前来举办音乐会,许多村民第一次现场观看了钢琴音乐会……2024年以来,浙江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1570余名来自宣传文化系统、高校、文化文艺学会等的文化特派员走进乡村,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之江大地上,创新不仅仅从制度开始。“谢径安”是谁?这不是一个人名,而是谢家、径游、安山3个村庄,位于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该项目由传化集团打造,采用“以工哺农”的发展方式,探索“政企村农”多主体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新模式。2023年直接带动三个村的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超过700万元,增加了230个就业岗位。

作为“千万工程”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20多年来,浙江以占全国1%的土地、3%的用水量、4.7%的人口、5%的能源消耗量,创造了全国6.5%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样板。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方堃 王帅 郑力吉 见习记者 史阳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