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无形“知产”变有形“资产”?重庆两江新区为企业融资难题给出了新“答案”。近日,两江新区发行了全市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票面利率仅为1.96%,创下同类型产品全国历史新低。
相比传统的资产证券化,知识产权证券化最大的区别是基础资产为无形的知识产权。简单来说,就是以知识产权的未来预期收益为支撑,发行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证券进行融资。
破解融资难题 企业将获近5亿元融资
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一直是困扰科创企业的“老大难”。知识产权证券化不仅能让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融资,更能让企业知识产权成果亮相资本市场,让沉睡专利主动为企业“造血”。本次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由两江新区市场监管局、两江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牵头,储架规模5亿元,可分批发行。本次发行规模7400万元,涉及发明专利44件,知识产权评估价值共计8227万元。
本次入池的6家企业均为高新技术企业,其中5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产业领域。
“本次证券化产品,选用了我们的明星产品‘六合一’CPIM模块等核心专利8件,实现融资额1100万元,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入池企业之一的云潼科技公司财经部总监王振萍说,知识产权证券化有助于发现和评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提高企业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公司2022年落地两江新区,目前共申请近200项专利。王振萍透露,对于本次证券化融资的资金,企业将主要用于创新性产品研发投入和日常运营管理。
“资金投资计划已初具轮廓,主要用于创新性产品研发项目投入、研发团队扩张、研发设备投入、知识产权申请等,走出一条我们自己的芯片技术道路。”除了云潼科技,重庆新赛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赛亚生物)以3项发明、4项实用新型专利获超千万估值,为企业提供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金融支持,加速知识产权价值的转化和应用。新赛亚生物致力于体外诊断(IVD)试剂及仪器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还将申报更多高价值专利,进一步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知识产权发展与企业创新、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新区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新赛亚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融资方式 助企“知产”转“资产”
2024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五部门发布《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指出,“强化知识产权增信功能,畅通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渠道。”科创企业向来有着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风险系数较高等特性,而知识产权证券化凭借持续吸引资本关注,能够为这些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知识产权证券化宛如一块强力磁石,将更多资本吸引至科技创新领域。
两江新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航介绍,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的落地让6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470万到2900万元不等的融资,也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科技创新,鼓励企业不断通过创新来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流动和价值变现。
全市“首单”的背后,是两江新区助力无形“知产”变有形“资产”,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实践。在强化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方面,两江新区始终走在前沿。该区大力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推进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和认定,引导企业盘活存量专利资源。截至目前,全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超过4亿元,专利产品备案600余件。同时,加快推动明月湖数字科技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以及中科院绿色智能研究院、哈工大重庆研究院等4家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整体建设,初步形成“1+4”的核心功能载体。
此外,两江新区还出台了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资助政策,按照融资额的2%给予知识产权基础资产企业资助。相比一般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融资成本大幅降低,融资金额大幅提高。
知识产权证券化市场是一片广阔蓝海。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两江新区将建立入池企业储备库,根据企业实际融资需求,积极筹备发行后续产品,鼓励更多的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进行融资创新,促进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变现,推动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邓佳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