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上午,由四川南江农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巴文化科幻舞台剧《幻享·米仓道》的新闻推介会(成都站)在成都成功举行。
据悉,《幻享·米仓道》以“家园”“大爱”为主旨,创新科幻题材,为千年米仓古道文化传承发展注入全新时代动能。它将瑰丽科幻创想与巴文化在地特色融合,以巴人后裔“风天佑”为纽带,跨时空连接华夏始祖伏羲、当代巴人科学家何画一、古代巴人首领廪君,展现出一幅“忠勇结义,豪放包容”的巴人命运图谱,在世界艺术作品中绽放文明之花。
同时,为更好推出该剧目,推介会计划推出成都—巴中出发(5天4晚)、南充、广元(3天2晚)、达州(3天2晚)等精品旅游线路,为各地游客探寻南江深厚红色历史文化、亲近独特山川风光、体验淳朴民风民俗提供更佳选择。
南江地处中国地理分界线,这里空气富氧、土壤富硒、水体富锶,是不可多得的生态宝地,是国家首批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不仅如此,南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早在先秦两汉就有政区建置,拥有182个物质文化单位、18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涵养出巴人文化、米仓文化、三国文化、红军文化等多重文化。
南江县副县长赵文平作推介。
将巴文化与科幻交融一体的艺术创造
该剧以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来讲述,将这三个故事穿插融合在一起,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引人入胜。故事以继承了巴人精神的后人“风天佑”为纽带,跨时空感触着华夏民族始祖——伏羲、当代科学家何画一、古代巴人首领廪君的“家园大爱”,他们的命运交织出一幅跨时代的巴人命运图谱。
很久以前,有一个伟大的神祇叫伏羲。他为了让巴族人获得永恒的智慧和神圣力量,把自己的灵魂分成三部分:星辰之灵、大地之树和人心之神。这三部分共同守护着巴族,帮助他们繁衍生息,指引他们前行的方向。
巴族的领袖廪君在星辰中领悟到先祖伏羲的智慧,决定寻找伏羲的灵魂之树。他带领族人一路抵达盐阳,盐水女神为了留住他们,赞美这片土地的富饶,恳请他们定居下来。虽然女神深深爱着廪君,但为了族人的理想家园,廪君拒绝了她的请求,并采取了极端手段射杀了女神。女神的灵魂化为清澈的寒溪河,引导着廪君和族人去往理想的家园。
在2056年,有位科学家叫何画一。他通过大数据预测,2098年地球会遭遇无法逆转的危机。为了应对这一危机,何画一提出了拯救地球生存计划,要建造一个由AI主导的基地,作为人类的备用家园,这个AI被命名为“伏羲1号”。为了验证计划的可行性,他选择在米仓古道进行实验,并且在这里发现了一棵古树。这棵古树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决定把“伏羲1号”和这棵古树结合在一起,使计划更具生存力。
最终,实验成功,危机也悄然来临,人类被迫转向火星寻求生存之道。在AI的协助下人类完成火星初步改造计划。
然而,火星上能源效率的限制和电力供应的短缺,以及不断增长的人口,持续威胁着火星居住地的生存和发展。幸运的是,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神秘晶体“磁墨石”,这种晶体有望提高能源效率。为了更好地搜寻和开发这种晶体的矿藏,AI派遣多组探险队前往太阳系各个角落,寻找宝贵矿脉。
时间来到2186年。在火星上,有一位矿工叫TC16。他被最新迭代的人工智能“伏羲6号”随机选中前往月球基地,并被派遣到地球执行一个神秘的任务。他要调查一种新的磁场异动,那与新能源“磁墨石”有关,这可让火星基地的人都震惊不已,因为人类已经20年没有踏足地球了。TC16来到了米仓古道的巴中地区,发现了一棵巨大的矿晶化大树,这棵大树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息息相关。他还发现,这棵树竟然是伏羲AI的初代原型——伏羲1号。通过与大树的心灵对话,他了解到这里曾经是米仓古道,是巴文化的发源地。TC16在与“伏羲”的交流中感受着文明的变迁,并获得了他作为人类独有的名字——“风天佑”。故事的最后,通过他的努力,尽管山坡险峻,他依然顽强地爬上山顶,完成了“磁墨石”与大树的连接,使米仓古道重新焕发生机,象征着希望和重生。
主创人员谈创作过程。
白天游光雾山,晚上在县城看《幻享・米仓道》
据项目运营方介绍,1月20日起,《幻享・米仓道》将在南江县城进行常态化演出。南江背靠光雾山国家AAAAA级景区,这里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风光,每年有1000多万人次的游客来到这里,白天游客们可以在光雾山饱览自然风光,晚上可以到县城观看《幻享・米仓道》,再围着篝火、吃着南江黄羊,让旅游情绪价值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其次,《幻享・米仓道》剧院位于县城湿地公园,该县计划将这里塑造成独具特色的文旅目的地,通过周边的灯光喷泉广场、美食街、游乐场、游船码头等休闲娱乐配套,为本地及外来游客提供丰富的娱乐选项,带动本地夜经济的发展,打造新文旅综合商业形态,助力城市文化品牌影响力的塑造与升级。
推介会现场。
第三,作为极具文化色彩、科幻色彩的剧目,《幻享・米仓道》本身就具有非常高的科普价值,该县将把这个项目打造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为广大青少年开展航天科技、天体物理、地质等科学领域的研学及普及教育,让大家不仅能够看到精彩的剧目,更能提升科普水平,带动研学旅游的一体发展。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